新生专栏
走向世界的国学生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生专栏 > 走向世界的国学生
张含若:国学院学习体悟
来自: 时间:2019-07-24浏览:


个人简介:

        国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攻唐宋文学,现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连续三年以学分绩3.9的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名,连续三年获得人大学习类一等奖学金,获2016-2017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咏而归”国学奖学金等。2015年夏赴牛津大学参加暑期学校,20152016连续两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参加东亚研究论坛(Harvard East Asian Society Conference)2017年春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美国顶级名校录取。

        从本科的金融学转到研究生的国学,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学院是中国的古典学,是人文通识教育的基础,是研读经典的圣地。从经史子集四部,到历史文学,再到西域研究,国学院的教育使我扎根于丰饶的文化土壤,从而展开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细致探寻。她是原点,长养一切智识与真知。

        钱穆先生曾说,不了解一民族的历史,不能成为此民族的国民,不能鉴古知今,赓续伟业。在绵延百年的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国学院为青年学子开启本民族的文化宝库,点燃传承的星星之火。在国学院,我系统学习了经史子集四部、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思想史和目录学等,构建起东方文化的知识之树。又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发掘兴趣点,完成数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及期刊上发表。

国学院不仅传承中国文化,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的地方。举例而言,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差别甚大——一者是系统的理性分析,一者是灵心独运的瞬间感受,从中既可对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差别有所反思,更可管窥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这种对比中,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悄然发生了改变。以前一些习以为常的看法,在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冲击下,逐渐发生变化甚至瓦解。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东方文化可以为世界知识体系增添丰富而精深的知识和经验。在一门“古希腊和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课上,通过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诗歌、音乐和教化的关系,我发现古希腊哲人和中国先秦典籍中关于诗、乐和礼教的关系不谋而合,叙事诗的传统和抒情诗的传统在诸多领域共鸣而又互补。这种比较古典学的确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发现。

        此外,我曾赴牛津大学参加暑期学校,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牛津大学对莎士比亚戏剧的传承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们珍视这一笔文化遗产,同时也在尽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在教授层面,他们尽可能地让它亲近学生的生活,用各种手段如动画短片、影视剧、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学院正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正在成为中国历史精神的象征。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重境界充满对时空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重境界是刻苦辗转却不忘初心;第三重境界是云淡风轻、水到渠成。在国学院的学习是这段话的注脚,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完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