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专栏
国学馆中的我们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生专栏 > 国学馆中的我们
琴韵心声:“古琴文化研究与传习”项目学习心得
来自: 时间:2019-08-02浏览:

一知一遇  琴伴冷暖

崔进

        负笈求学一载,生活变得简单而又宁静,一切在三点一线的圈子学习生活,偶于书山文海中抬头,才发现满树繁华的玉兰,一勺池水碧,宜园的牡丹红,不由自怜满园春色竟不觉。人生本身就在得失之间,虽是沉思与苦读为伴,却愈发感到求索的乐趣,而且在繁忙之余,还遇见了一位知己,古琴。从未想过自己运气这般的好,正应了那句“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可能上天眷顾自己一把年纪,还背井离乡赴京求学,我竟然成为国学院古琴研习班的首批学生,这份幸运让我有一种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的激动。

        当第一次课前拿到《太古遗音》的教材,非常感动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近百页的内容,面面俱到,包括古琴基本知识的介绍,指法、手势、曲谱、音律、练习曲、后面还附有《新刊太音大全集》,让我领略到古琴独特的音乐美学,浩瀚的琴学理论与传谱,自成体系的记谱法与乐律学,以及与文学、哲学、宗教和其他传统艺术、学术之间的契合;深刻感受到古琴作为中国唯一被称为“学”的乐器(琴学),它的“道”的内涵边界比别的乐器要宽远得多。更加增添了对古琴的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当第一次步入雅致的琴室,看到不同式样的古琴优雅摆陈,顿生古朴、清幽、庄重之心,不由脑海中出现了少女时代迷恋的那个文人雅士,身着宽袖长袍,气质刚毅洒脱,静坐于清泉碧溪畔临流抚琴,兴之所至,身心俱忘,那种安逸闲适中寻找清静高远心境的情态,无论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他却一直驻留在我的心里。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也坐定琴前,与他有了这般穿越时空的共鸣。可是现实和幻想总有差距,当第一次勾弦,才发现没有余音绕梁,而是音韵断绝,我的手指僵硬,动作笨拙,所有的美好刹那间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焦虑和担忧,还好生命中遇见了两位良师。

        记得第一次课,我毛遂自荐去接张璐老师,本以为是一位长者,没想到张老师如此年轻,短暂的交流,让我肃然起敬,她潜心古琴艺术已有十三载,让我联想到了古人誉古琴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张老师的身上有着一种温良简淡的君子气质。她夯实的专业功底足以让她傲视群雄,但教学的平易可亲却让我们更多了几分敬重。特别喜欢听张老师的演奏,无论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还是阳关三叠般的不舍,或者是酒狂般的放荡不羁,琴弦透出触动心灵的声音让我流连忘返,或喜或悲,或嗔或痴,流露的都是最真实的情怀,也更增添了我对古琴的痴迷。虽然现在才刚刚入门,仅会几首小曲,但张老师的教导却让记忆犹新,她说古琴的这种艺术魅力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再以自己的内涵修养通过熟练的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我很清楚自己的接受水平,应该属于笨鸟型,所以每天只要没课,我都喜欢去琴房练练指法,和同学们在一起相互探讨,非常感谢李萌昀老师为我们搭建和创造了如此优质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第一次见国学院的男神李萌昀老师,格子衬衣牛仔裤,干净清爽,绝对文艺青年的范儿,后面接触多了,才发现李老师不仅外表俊朗,而且才华横溢,标准的现代文人形象,诗词歌赋,闻香品茗,琴棋书画,都是李老师的最爱。曾经看过李老师的一篇专访,李老师的教育观我非常认同,“国学教育不是单纯地复兴传统,而是要对古代与当代进行双重的反思,从而构筑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一直困惑于“国学老师是否要穿越回到古代?是否要放弃西方知识?是否要一本正经摒弃幽默?是否要与其他学科有很强的与众不同?在李老师身上,我看到少有的能把古今中外珠联璧合的当代师者形象。也让我清晰了未来从教的一种姿态和理想。

        丰子恺先生在谈到其恩师弘一法师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楼,每一层是物质生活(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宗教),且攀登每层楼的顺序不能颠倒。我想,古琴的技、艺、道这三个方面,也如同琴人要攀登的三层楼一样,一层楼一种境界,且顺序不可颠倒,更无捷径可走。琴技是琴人的基本,琴艺是琴技的升华,琴道是琴艺的灵魂,谓之古琴的三种境界。我和古琴的缘分才刚刚开始,这一知一遇,定会相伴一生。





琴韵初探

刘宁


当我们感慨过去的时候,经历能帮我们更好地细数时光。从当初满怀忐忑与期待写学琴申请到第一阶段结束此刻敲键盘打总结,中间间隔了有差不多六七个月的时间,这悠悠的琴声也成为了我大四生活的最大闪光点。很庆幸在大四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赶上了萌萌老师开的古琴班,也感谢当初脑袋一热鼓起勇气报名的自己,没有败给发怯的第二人格,更感谢萌萌老师和张璐老师一直以来给我们付出的努力,不厌其烦耐心指导我们学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并且了解古琴。

回想这第一阶段的学习,开始的指法练习自己确有些慌张,看着想放松放松不下来的手感觉它是脱离于我的存在,以及“挑”的指法让我相当一段时间颇为苦恼,觉得自己甚是手残;中间又经历过一个左手大指、名指按音处以及不标准的姿势导致的手腕、腰等地方奇形怪状疼痛的阶段。当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在与小伙伴切磋以及老师的纠正下逐渐得到改正,并且在之后开始学习曲子后能磕磕绊绊弹完一首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自信心简直提升到顶点,这样的喜悦促使我享受在琴室的时光,也享受这一段解锁我人生新技能的学习生活。

古琴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可能是加深了对很多感情和人物的理解,像最近刚学的《阳关三叠》,听着老师强弱变化、或急或徐的音调,你都不禁要感慨音乐的魅力、古人智慧而含蓄的情感表达以及古今无异的情感共鸣,再如老师作为下学期曲目预告而演奏的《酒狂》,那狂炫的指法以及起伏的情绪在不知不觉间为我脑海中阮籍的形象赋予了精气神,文本中具象化不起来的东西竟然在音乐中一下立体了,这样的碰撞是一种奇妙而深刻的体验。

古琴的音色真的很美,给人沉静的稳重,让我每每在踏进琴室的时候都感觉像隔绝开外界的凡俗杂物。当四周无人琴声环绕的时候,我会感觉到琴弦的震颤直冲头顶而去,汇聚在上空又周旋在身边,具象化成人,看我弹琴,与我交流。当然我更喜欢张璐老师弹琴的样子,手像燕子,轻盈悦动,流畅洒脱,相比起来,我的就僵硬很多,连贯不起来。然而这也急不得,像萌萌老师说的,如果没有要以之为业的执念,那自娱自乐便足矣了。另外,学琴还是要下功夫的事情,如果不练指法真的会忘记,不用心练指法也会变形,上节课老师就指出我的“挑”又变形了,引起警惕,时时勉励自己。第二阶段学的曲子会难,单看老师的演奏视频就眼花缭乱,但同时也很期待自己能弹出来的那一刻,所以要继续努力,勤加练习。

最后还要再次感谢萌萌老师和张璐老师,比心



古琴课心得

李姝


初来人民大学国学院,便被其古朴、大气的气质所吸引。老师们的博学、每一堂精彩的讲课,更让我沉醉其中、兴奋不已。尤其让我们激动的是,萌昀老师还给我们开设了一门别具特色的古琴文化传承课,这可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心愿呀。

时光飞逝,一个学年的古琴课程就这样走向了尾声。从开课至今,古琴陪伴我度过了每一个周末和夜晚愉快的练琴时光。古色古香的古琴教室里,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进步的足迹。刚开始学琴,有诸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指法,光右手就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摭等诸多花样,每一个动作都要力求精准,然而由于惯性,手指总是不听使唤。老师便不厌其烦地帮我纠正,使我慢慢得其要领。加入左手后的手忙脚乱、曲谱复杂之后的力不从心,都让我记忆犹新。在两位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殷勤指导下,我们乍窥门径,初步学会了《笑傲江湖》、《仙翁操》、《秋风词》、《良宵引》、《阳关三叠》五首曲子,甚至还能跟着自己的琴声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这些小小的成就让我们觉得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仿佛就是沟通我们和古人心灵的桥梁。比如《秋风词》,通过古琴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弹奏和哼唱,诗歌的意境被重塑。弹着弹着,谱字上的字字句句都流动了起来,千年以后的我们与这首诗、与李白的心便贴得更近了。

除了学习指法、琴曲弹奏之外,老师还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每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普及古琴文化知识。去年冬天,老师还带我们去国家图书馆观看了古琴文化展览,带我们了解古琴的历史、古琴的制作工艺、以及文人们与古琴的轶事。

每一次弹挑都要静下心来,均匀呼吸吐纳。通过古琴课的学习,我更觉得:古琴,不仅仅是一门乐器,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让我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慢心境,慢慢沉淀下来。

通过学习古琴,我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切磋琴艺,探讨人生。记得某个温暖的午后,跟崔进姐还有家刚师兄来学习室学调琴,萌昀老师一时兴起,便给我们讲起了香文化、茶道、古代文人与文化,听得我们都入了迷,以至于时光一下子就溜走了。但是那个丰盈、愉悦的午后将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古琴文化,洗涤自己的心肺,在喧嚣的尘世找到一块能适意憩息的净土。

下一学期的古琴学习,希望自己能戒骄戒躁,持之以恒,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要精益求精,以“一期一会”的精神弹准、弹好每一个音符。也希望自己在将来的人生旅途中,能像琴音一样,“清”、“润”、“静”、“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