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贤、刘又铭、李晨阳等海外学者来我院座谈荀子研究
来自: 时间:2012-10-21浏览:
10月17日下午,参加完国际荀子研讨会的三位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李哲贤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刘又铭教授来到国学院参加了名为“荀子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座谈。出席座谈会的有国学院杨庆中教授、梁涛教授、陈壁生副教授,国学院讲座教授陈启云先生,哲学院孙中原教授,国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楷副教授以及来自国学院、哲学院的十余位本科、研究生同学,座谈由梁涛教授主持。 李哲贤教授首先介绍了海外荀学研究的现状。荀学研究在美国、欧洲、日本均有开展,其中美国的荀学研究蔚为大观,在海外汉学界居于领导地位。他指出,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海外学界荀学研究的视角、方法与华人学界有所不同,积极了解、吸收海外的荀学研究成果,有助于扩大视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中激发新的研究议题。 李晨阳教授介绍了海外荀学研究的一些新方法和新动态,如分析哲学、道德心理学等新方法的引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荀子思想的内在蕴含,发掘其现代价值。他指出,海外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的特点在于针对某一文本进行纯粹命题式的研究,而不太注重历史背景以及思想史脉络中纵向横向联系的考察。 刘又铭教授从自身求学、生命成长的感受出发,认为荀子所代表的人格形态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台湾儒学研究的主流受新儒家影响,重孟轻荀的倾向较重。相比孟子学,荀子研究无论在研究者数量还是研究成果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儒学研究中,荀子学的地位与意义理应得到更多重视。 随后,与会的各位学者就与荀学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梁涛教授指出,孟、荀的分立既意味着儒学的深化,也意味着儒学的窄化,今天的儒学研究,有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统合孟荀,重建儒学的丰富性。吴光研究员指出,在倍受讨论的礼法思想之外,有必要深入理解荀子的仁学思想。王楷副教授则提出了荀子研究中借引西方哲学、伦理学资源的意义与限度的问题。 最后,各位学者与参与座谈的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荀学研究的交流与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荀子研究中对于西方资源的借鉴,以及荀子的礼论、人性论问题,尤其是人性论。刘又铭教授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可称为一种“弱性善论”,梁涛教授则认为孟子的善是“实有”,强调主体之扩充,而荀子的善是“虚有”,强调后天经验性的学习。李晨阳教授则指出,荀子之性恶说并非西方“原罪”意义上的性恶论,而是强调后天“顺情”意义上的一种为恶之倾向(tendency),荀子之“恶”并非一种本原性的存在(evil),而是因后天的“乱”而产生的一种结果(bad)。 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次座谈一方面深化了各位学者对于荀学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在座的各位同学对荀学研究的现状、治学方法以及前沿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为深入的认识。 文/顾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