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教授出席“纽约世界文明论坛”
来自: 时间:2012-11-17浏览:
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发起与主办的“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12年11月10-11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NLB第二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儒家与基督文明对话”,旨在为儒家文明与基督文明提供一次重要的沟通机会,增进两大文明的交流、了解和合作。同时,论坛也延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的精神,发挥公民社会与民 间外交在促进多边了解与合作方面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顾问黄朴民教授应邀出席这次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从普适性的视域重估中华文化的价值”的讲演。 黄朴民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文化交流或文明对话时,总是强调立足于特定文化的本位立场,在突出自己文化鲜明特征的前提下,来与他类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殊性、独立性,而有意无意地淡化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普遍性、共通性。于是,较量高低、争雄恃强,也就成了文明冲突、价值分殊的常态,强势的文化会利用掌握的话语霸权而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政治观、社会观,而处于弱势地位一方的文化,则因不甘心被边缘、被消解而在压力前产生巨大的反弹,进行几近绝望式的猛烈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的交流越深入,则冲突的程度愈激烈;文化的互动越频繁,则排斥的态势愈明显。非但不能和平共存,反而导致诸多误解与对峙。而问题的根子,就是人们在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时,其讨论的重点,总是热衷于“求异”,而未能改变视野,将“求同”放在中心的位置。应该说,是“求异”还是“求同”,这对文明对话顺利畅达与否关系至为重大,对文化的包容也实具关键的意义。换言之,如果人们不能克服“求异”的价值取向,那么就必然无法体现“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文化宗旨,就会难以真正实现文明平等、文化宽容、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 黄朴民教授在讲演中强调,开展文化交流、文明对话,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造我们的文化观,基本立场当由注重“求异”转化为“求同”,改弦更张,拨乱反正。否则,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照、互为包容、互为渗透、互为升华。不同文化都有其普适性的成份,普适价值不应该是西方文化的专利品。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亘古常新,就在于它的核心精神具有普适性。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汎爱仁慈”“刚柔相济”“民为邦本”“孝悌忠信”等等,皆呈示鲜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本质属性,它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族群与阶级,是我们今天进行东西方文化接轨与融合的重要资源。它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天赋人权”的普适价值百虑而一致,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 本次“纽约世界文明论坛”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前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博士主持,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天主教华盛顿总教区西奥多.麦卡里克枢机大主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系教授列奥纳德.斯维德勒、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教授、原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詹姆斯.哈科特教授、原梵蒂冈宗座各宗教对话委员会顾问约翰.博莱利博士、全国人大常委张继禹道长、多伦多大学教授艾瑞克.迈克卢汉博士、纽约大学政治系教授熊玠博士、华盛顿国际宗教与外交中心主任道格拉斯.钟斯顿博士、原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宗教与信仰自由委员会主席祈理柏罗斯博士、天主教国际基督和平运动联合主席玛丽.邓尼斯女士等知名人士参加并作演讲。 众所周知,儒家文明和基督文明对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在全球化时代,两大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至为重要,以便在相互尊重和欣赏的基点上促进沟通和了解,以建立新型的和谐关系。在世界迈向地球村的时代,这次论坛为文明间建立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将为日后儒家文明与其他主要文明之间的对话开辟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