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日本神奈川大学鈴木陽一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之邀请,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题为“回顾三十年——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简史”的专题讲座,国学院国文组以及文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的交流与讨论。
鈴木陽一教授首先对日本战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进行了总体的回顾。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大致经历了六十年代对中国白话小说文本的关注,七十年代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同结构主义的和解与融合,以及八十年代以后对小说接受者以及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三个阶段。在鈴木陽一教授看来,日本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体现出视野逐渐拓展、思想层层深入、方法不断创新的特点,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上,融入结构主义的思想元素,利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史、地域史、叙事学、美学(接受理论)以及符号论等思想方法,打开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新视野。
在研究对象方面,鈴木陽一教授重点介绍了日本学者近年来在非文字(图像)研究方面的成绩。鈴木教授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明清摹本与明代徐杨《姑苏繁华图》的比照阅读,揭示出明清社会民俗生活的诸多细节,这些发现将给明清小说的社会风俗研究带来丰富的旁证资料,从而有效促进中国明清小说与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演讲的结束语,鈴木陽一教授表示了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期待。鈴木教授认为,中华文明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对中国人文领域的研究,即是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研究。在人文研究过程中,每一位学者都需要尽量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如同一座山峰,它的占地面积愈广阔,愈可能变得更加高峻”。在学术领域,学科的交流以及研究方法的互通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唯有不断的交流与融汇,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而变得愈加鲜活、愈加具有创造力。
讲座的最后,国学院与文学院的五位老师围绕鈴木教授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发言。国学院袁济喜教授认为,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传统源远流长,在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理论方面都带给中国本土的研究以巨大的启发意义,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者。从鈴木教授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当今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渐渐走出了京都学派所奠定的相对单一的传统方法,转而探索一种跨文本、跨学科的更加开放的研究方式,并对中国本土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作用。袁济喜教授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能够与日本方面加强学术沟通,共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文学院朱万曙教授、文学院王昕教授、国学院谷曙光副教授以及文学院邹颖老师也对中日古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分别表达了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