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羡林与冯其庸二位先生所倡议的“大国学”理念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推动清代中原与内亚相关研究,于2017年10月6至7日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系以及孔子学院联合主办,魏德海东亚研究所与《哥伦比亚亚洲法研究学刊》协办,于美国纽约联合召开“超越帝国与边疆:第三届清朝与内亚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与日本等地共17位学者发表论文,来自世界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约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到场参会。中国参会代表除乌云毕力格教授还有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沈卫荣,浙江大学教授谢继生和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庄声。
本次会议的主旨是更加全面地推动清史研究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中原与内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向来为中国史中的重大课题;而清代中原与内亚的交流,不仅奠定了前近代中国作为大一统国家的恢弘基础,更促成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交流,为近代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造成了很大的历史影响。考虑清朝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面向,兼顾中原与内亚文化的特殊性质,全面审视清代中原与内亚的历史交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清史研究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换句话说,健全的清史研究理应在利用多语种史料的基础上,多元而客观地研究各族群在清代中国的历史活动与发展。
本次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于10月5日下午5点至6点,由乌云毕力格(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志(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与庄声(东北师范大学)三位教授就“满蒙学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与哥伦比亚大学师生进行座谈,简要地介绍了中国满蒙研究的成果与发展,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10月6日会议开幕式由哥伦比亚大学丁龙中国研究讲座教授曾小萍(Madeleine Zelin)女士主持。曾小萍首先代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欢迎与会来宾,并对此次合作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中国国家汉办表达诚挚的感谢。随后哥伦比亚大学蕾拉·哈德里·露斯现代藏学讲座教授滕华瑞(Gray Tuttle)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分别代表中美主办方致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哥伦比大学东亚系双方的合作愿景以及加强中美学术交流的共识。
在会议开幕致辞时,乌云毕力格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哥伦比大学东亚系过去的合作经历,如2016年8月19-2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之“帝国与族群:第二届清朝与内亚工作坊”、2017年8月3-4日于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召开之“内亚与华南的交汇:明清中央档案与地方文书工作坊”以及8月12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之“简牍学与内亚学的会面:不同时空下移民的交流”讲习会等合作项目,皆顺利取得了圆满的成果。并代表第二届清朝与内亚会议主办方,向作为第三届会议东道主的哥大东亚系,表示祝贺与感谢。
10月6、7日会议两天,发表人通过使用清代汉、满、蒙、藏、察合台与俄文等多语种史料,精彩地体现了清史研究的多元视角。乌云毕力格教授发表了以“准噶尔山川祭祀的变迁与象征意义”为题的会议论文,并与哥伦比亚大学滕华瑞(Gray Tuttle)教授与蒙古国立大学乌兰高娃(Urangua Jamsran)教授等学者进行问答交流。沈卫荣教授发表了“新清史的门道与热闹”的论文,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滕华瑞(Gray Tuttle)教授主持,讨论气氛热烈。乌云毕力格教授就中国近年清代多语种档案的出版使用与科研成果方面,与在场学者进行了良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