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术讲座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学术讲座
我院举办第十期“青年国学论坛”
来自: 时间:2016-06-13浏览:

2016年6月8日下午两点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第十期“青年国学论坛”在国学院2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刘新光老师主讲“说‘海昏’:海昏地望蠡测及其反映的坏境变迁问题”。论坛由郭文仪老师主持,华建光和张耐冬两位老师进行评议,陈伟文、林光华、李萌昀、张齐明等老师参与了讨论。论坛还吸引了部分学院同学以及校内外感兴趣的人士旁听。

论坛开始后,刘新光老师首先围绕已发表的《说“海昏”》一文介绍了文章的选题与写作背景。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海昏”的得名,媒体与专业人士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最常见理解为“海昏”即“鄱阳湖以西”之意。然而受过历史地理专业训练的人应知道,秦汉时期既没有今天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也没有“鄱阳湖”一名。秦汉时期著名的“彭蠡泽”,湖面仅限于今鄱阳北湖一带。鄱阳湖得名,是唐以后彭蠡泽东南扩张至鄱阳地界的结果。其次,由“昏”解释为昏暗、昏庸,进而联想到汉宣帝处心积虑地以“海昏侯”恶名“黑”刘贺也不能成立。根据目前所见史料,从先有海昏县、后有海昏侯,封邑的转变,刘贺后人受封及东汉光武帝嘉封沈戎为“海昏侯”等方面可知“海昏”非恶名。随后,结合历史地理与训诂学,刘老师提出“海昏”一名本义:“海”为“天池”即大的水面,指彭蠡泽应当无误。“昏”虽有日落、昏暗之义,却同时也有后起“婚”字之意,“妻父曰昏”。结合水为阴,正与女性合,“海昏”并举,说的正是彭蠡泽的“父家”——大池——彭蠡之源。彭蠡之源为“总纳十川”的赣水,其尾闾正处海昏县境。刘老师还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评估了目前几座与海昏相关城址的属性,进而分析汉海昏县数百年间在人户及县邑数量上都有较大增加的事实,却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彭蠡泽水体的扩张及地震等因素于刘宋元嘉年间被废,最终导致“海昏”退出历史舞台,并进一步演变成人们意象中的恶名。

在评议阶段,华建光老师从小学的角度,对刘老师的释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昏”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此外,汉代“海”字地名并非仅此一例,还要通过全面讨论来把握,“海昏”有没有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也要留意。张耐冬老师则提出不管前后如何,宣帝封刘贺“海昏侯”都难免会有贬损之意。南朝齐依“依汉海昏侯故事”封萧宝卷为“东昏侯”及沈麟士奏请追封沈戎为“述善侯”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各抒己见,结合各自的专业角度针对文章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如李萌昀老师提出,不同的语源或解释不一定就是排他性的,可能也会存在先后取代甚至衍生的可能性,同样值得注意。

刘老师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一定会在以后的研究中注意,而目前所有关于“海昏”地名地望的推测,都是根据文献记载及当前研究所得出,尚需新材料的印证甚或推翻,特别是海昏侯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简牍,期待在对其清理释读后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近两小时的论坛,国学院师生紧扣主题进行了一场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和探讨。不仅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使在座师生及旁听同学获益良多,还体现了国学院力图打破学科壁垒,以包容并蓄、融会贯通为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术水平的开拓精神。

(国学院15硕 郇馨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