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术讲座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学术讲座
“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拜城顺利召开
来自: 时间:2021-06-24浏览:


2021年6月12-16日,值“刘平国刻石”刻立1863年、发现122周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第三个年头,同时作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之一,“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拜城县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共阿克苏地委宣传部、中共拜城县委员会、拜城县人民政府、阿克苏地区社科联、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联合主办;由中共拜城县委办公室、拜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拜城县委宣传部、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协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时延安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和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致辞。我院教师王子今、李肖、张翰墨、吴洋以及我院毕业生苗利辉、刘志佳、林玲梅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并提交了论文。除我校师生外,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云冈研究院、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吐鲁番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30余篇。大会围绕“刘平国刻石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域出土文献与丝路历史”“丝路考古与西域文明”三个议题展开,探讨的时间范围从青铜时代至近现代,内容涉及古代文献、考古遗存、石窟壁画、学术思想等。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文学、美术学、宗教学各方面对相关主题进行了讨论。

在会议总结阶段,我院吴洋副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能够将各年龄段、不同领域的众多学者聚集到一起,就共同的主题发布研究心得,互相倾听和交流,真正实现了跨学科人文研究的目标,这是未来人文学科研究的趋势。虽然本次会议的与会学者均为国内学者,但是我们讨论的学术议题却是国际性的,这是构建学术一带一路的一次尝试,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应该也必然是国际性的学术研究。

会议结束后,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冯其庸学术馆、凤凰出版社以及上海博物馆陶喻之研究馆员和浙江湖州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分别向拜城县捐赠图书等贺礼。

会后全体专家学者分别考察了刘平国石刻遗址、沙拉依塔木烽燧遗址、赛开塔木遗址、台台尔石窟遗址、克孜尔红石林、乌塘古城遗址、克孜尔墓地遗址、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燧、库木吐喇千佛洞遗址。

“刘平国刻石”位于拜城东北150公里的黑英山乡哈拉塔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沟口。作为一位采用汉族名字的龟兹少数民族将领,刘平国带领着汉族、羌族同胞一同修建亭障。这个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六十三年历史的石刻,是中国最西部、存世最早的汉文印记。碑文中“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的铭文,反映出远在两千年前后各族人民交流融合、共同开发西域的历史事实。1957年,“刘平国刻石”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中华文明中的意义正在被逐渐认识。

文物见证百年风华、赓续文明薪火,本次学术会议对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文:刘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