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术讲座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学术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第十二期“青年国学论坛”成功举办
来自: 时间:2016-10-28浏览:

20161026日下午两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第十二期“青年国学论坛”在国学院2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范晔案’新说”,由张齐明老师主讲,张耐冬、陈伟文两位老师评议。梁海燕、辛晓娟、郭文仪、张明东、刘新光、张瀚墨等老师参与了会议,并作讨论。讲座还吸引了部分学生旁听。

论坛在张齐明老师戏说自己不符合“青年国学论坛”之“青年”二字的玩笑后拉开帷幕。张齐明老师首先围绕《“范晔案”新说》的选题和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以往学界在“范晔案”的研究上面,主要基于辨诬的立场,论证范晔是否谋反。但是这样的研究视角,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历史书写中的相互抵牾之处。张老师认为“‘范晔案’的讨论,必须回归到事件本身,将其放入宋文帝与彭城王刘义康之间的政争中进行分析”。“范晔案”是一个政治阴谋,但范晔却并非阴谋的目标。“范晔案”是徐湛之、何尚之等人精心布置的政治陷阱,利用范晔假托刘义康的名义,致书徐湛之,其目标是坐实刘义康谋反之事。张老师推测范晔与徐湛之、何尚之可能有某种约定,但范晔最终被抛弃,成为打击刘义康的政治牺牲品。因此,在事实层面,范晔确有“反迹”,无法自辩,最终只能认罪伏法。在整个案件过程中,文帝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知情并参与部署谋划的身份,就政治影响而言,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评议阶段,两位老师肯定了这篇文章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叙事手法,并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张耐冬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历史书写是否为实录及其影响历史的解读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此外,范晔与刘义康之间早前的不睦是否持续,乃至是否影响到这个案件,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陈伟文老师提出,依据史料,范晔究竟是否参与同谋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细致和有力的说明。

    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各抒己见,结合各自的专业角度,针对文章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梁海燕老师提出,史料解读存在多种路径,“唯一的解释”说法有待商榷。辛晓娟、郭文仪老师就论文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疑问。张瀚墨老师提出,与“范晔案”相去不远的“谢灵运案”都发生在元嘉年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同样值得注意。

针对各位老师提出的疑议和宝贵建议,张齐明老师表达了感谢,并且一一认真作答。

整个论坛在一种各学科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紧凑而又清晰的逻辑脉络中进行,实现了跨专业、跨学科思维火花的有力碰撞。各位聆听此次讲座的同学也表示打开了学术视野,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