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黄朴民:春秋列强 演绎大国地缘战略
来自: 时间:2013-07-01浏览:
讲座名称:春秋列国的战略地缘关系 主讲人简介: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学学刊》执行主编,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大国争霸 “贵族精神”消亡 细数中国历史,有几个时代是相当精彩的,其中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有三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是动态性。众所周知,历史是动态的,但是春秋时期的动态性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变革。 政治上有大的变革,诸侯称雄,王权下移,大国争霸。 经济上也在变革,原有的井田制被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在建立,原有的城乡格局——国野制也被打破,新的城市兴起,人口增长,商业发达,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军事上更有重大的变化,战争的范围由中原地区扩大到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一带,步兵、水兵,甚至少量骑兵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以车战、阵地战为主的作战模式。 另外,此前的战争讲究堂堂正正对阵,要事先约好作战时间和地点,当时的战争却专搞偷鸡摸狗的门道,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兵者诡道”、“兵以诈立”这一套大行其道。 凡是守规矩的诸侯都没有好下场,而那些不守规矩、没有道德底线、不讲游戏规则的诸侯都成功了。 像宋襄公这样的人物不吃香了,可以说,宋襄公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标志着中国文化中的“贵族精神”的消亡,标志着小人大行其道时代的到来。 历史沿革 “尊王攘夷”仍存在 第二个特征是过渡性。春秋时期的前脚已经跨入了新时代,也就是与战国时代无缝接轨。实际上,春秋后期的战争、政治变革和战国时代的战争和变革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后脚还停留在旧的时代,即那个讲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礼乐文化时代,是西周古典文明的自然延续,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是“尊王攘夷”。 第三个时代特征是不平衡性,地区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春秋时期,中原大地及周边国家,同楚、吴、越这些国家的发展观念、文化观念、道德伦理是很不一样的,地区性的特征非常明显。 列强分析 晋齐秦楚 一等强国有四个 春秋时期见诸史籍的国家就有100多个,是一个小国林立的时代,但是春秋时期又是一个争霸战争非常盛行,甚至成为社会生活主旋律的时代,所以经过这两百多年,最后留下的相对稳定的国家也就十几个。 那么这十几个国家是哪些呢?首先当然是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天洛阳一带,称为“王畿”,它名义上还是天下之“共主”、“天下之大宗”。 接下来是四个一等强国:晋国、齐国、秦国、楚国。这四个一等强国很像现今国际对峙格局中的四个国家:晋国相当于美国,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是所谓中原地区价值观的体现者、诠释者,它是最强大的头等大国。 楚国是新兴的大国,富有蓬勃的生机,拥有强大的国力,让周边各国忌惮,不敢轻易得罪,但守旧的诸侯总是千方百计勾结在一起和它作对,这有些接近一些金砖国家的境地。 秦国看似综合实力不强,但军事力量还是很强的,能对当时“国际”战略局势变化产生很大的作用与影响。 齐国类似于当今的英国或者欧盟,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惟晋国马首是瞻,但同晋国有时也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也打过仗,但打完仗以后马上又团结在一起,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楚国。 二等强国 盘踞中原和南方 春秋时期的二等强国主要是中原和南方地区的一些国家。 鲁国,在现在山东泰山一带,是周公旦的封地。从西周到东周唯一延续下来,始终不可忽略的一个国家就是鲁国,它保留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最完整,所谓“周礼尽在于鲁矣”,就是这层意思。 宋国,在河南北部、今商丘一带,宋国国君是商朝的后裔。宋国在春秋诸国中地位很重要,但同时宋国的角色又颇为尴尬。一方面宋国位于中原核心地带,受到周边周朝兄弟之国的监视;另一方面毕竟是亡国之后,被别国所瞧不起,先秦时期有许多诸如“守株待兔”之类的成语,嘲笑的都是宋国人。 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既在列国间扮演缓冲剂的角色,同时是列国间矛盾的焦点。楚国要北上,第一道关口就是郑国,晋国要独霸中原也一定要收服郑国。郑国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处于四战之地,郑国倾向于谁、依附于谁,基本上霸主就是谁,因此郑国在当时起着很重要的平衡器的作用。 此外还有曹国、卫国、陈国、蔡国、燕国等等。 百余国家 构建诸侯文化圈 一等强国、二等强国加上林立的小国,构成了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格局。这一百多个国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正宗的周兄弟之国,如卫国、鲁国、晋国、郑国等,它们属于周的核心圈;第二种是异姓功臣之后的诸侯,如姜太公始封的齐国及宋国这样的前朝后裔;第三种是因为周朝摆不平,所以给予封号、纳入“国际秩序”体系的国家,如楚国、越国及“嬴”姓的秦国。 这些国家都属于中原诸侯文化圈,但是文化圈情况不一样,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前途。 四大强国 开始不过是“偏侯” 首先,一等强国的战略地缘优势非常明显。 四个一等强国,晋国的位置在北边,齐国的位置在东边,楚国的位置在南边,秦国的位置在西边,他们的战略地缘优势非常明显。 这些大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大。春秋刚开始时说晋国是“偏侯也”,也就是遥远北方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其土又小,大国在侧”,大国在侧指的是秦国和齐国当时都比晋国大,有它们在旁边,晋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楚国在早期,也不是什么大国,史称其“土不过同”,即为明证。齐国是大国,但是在西周刚建立的时候,无论是面积还是实力,都未曾超过周公旦的封地鲁国,齐国是在春秋时候发展起来的。秦国就更加偏远了,处在函谷关之外。 吞并小国 地缘优势奠霸业 这些一等强国在刚建国时都算不上大国,但是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都变成了首屈一指的头等大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非常有利的战略地缘优势。 它们在战略上处于外线作战的主动、有利位置,而不处于内线作为战场的位置,所以在战略上很主动,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秦国励精图治、养精蓄锐至秦穆公时,决定向外扩张,东出函谷关向中原发展,却在崤之战为晋国所败,“匹马只轮不返”,东出的路被阻断。秦穆公暂时放弃东进,调转矛头,转而吞并了周边的小方国、小部落和少数民族。 《史记》上记载,秦穆公是“灭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就是通过蚕食周边,扩张并积蓄实力,逐渐成为地区强国乃至天下强国的。 楚国也是如此,北上争霸多年,城濮之战为晋国所败,争霸失败后,转而对付汉水、淮河流域的少数部族和小国家,“汉阳诸姬,楚实并之”,至于那些淮夷小国,更是楚军兵锋所至,顷刻覆亡。有了这样的积累,楚国在楚庄王时终于等到机会,再次北上中原,“陈师周疆,问鼎之轻重”,高调争霸天下。 这些国家之所以成为一等强国,除了明显的地缘优势之外,还因为除晋国外的其他三国都不在中原核心文化圈内,文化上受周礼的传统影响不是那么的严重。 这些国家不受传统的礼乐文明规定的束缚,反而可以放手一搏,别人不敢干的事情它都敢干。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时期,许多制度的变革都是从楚国、秦国首先兴起和推行的缘由之所在。 中原衰落 地处核心 列国争霸成战场 中原核心地区的国家,在周朝初期是很风光的,但是经过一整个春秋时期的洗礼,纷纷衰败,有的退为二等强国,有的甚至沦为不值一提的陪衬小国。 这些没落的国家就像曾经盛极一时的那些欧洲国家,卢森堡、比利时、“海上马车夫”荷兰、葡萄牙、“殖民先锋”西班牙等等。 这些欧洲国家,面积大小差不多,都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已经被开发,没有什么空间可供争夺,相互之间地位、实力都比较均等,互相牵连、制衡,谁也不能吞并谁。 宋、郑、曹、卫、鲁这样的国家也是如此,它们不具备战略地缘的优势,战略回旋的空间非常狭小,因而只能战略内线作战,往往是当时战场的中心地点,甚至沦为大国争霸的战场。 晋国和楚国打了许多次仗,可以说,晋楚争霸是整个春秋历史的一条主线,但是晋楚争霸的三大战役既没有在楚国的国土上进行,也没有在晋国的国土上进行,而是在郑国的国土上打。人家“请客”,却让倒霉的郑国来“买单”。 克己复礼 传统文化成束缚 这些中原国家之所以衰落,还因为它们都是周文化核心圈成员,深受周礼浸染、熏陶,改革的包袱太重。 鲁国自不用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周礼尽在于鲁。宋国,不但要守周礼,还要守商代的礼,因此宋襄公的一些做法并非偶然,“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这是礼乐文明规范下的“军礼”传统所尊崇的,是按章程行事。 郑国也是如此,郑国虽然在西周后期才被分封为诸侯,属于新兴国家,但地处中原中心地段,受礼乐文明影响至深。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如果要赢,就一定要坏到底,而这些中原国家克己复礼,在争霸中包袱太沉重,衰落也是必然。 不择手段 败军之越灭吴国 反观越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吴国,就是因为越王勾践比吴王夫差更加无视礼法,心狠手辣。 夫差打败勾践后,没有杀他,而是放他回越国,这并不是夫差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尊崇礼乐文明的规定——“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即赦免已经降伏的敌人。 但越王勾践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他不在意这些规定,也不受传统之礼的束缚,夫差放了他,给了他机会卧薪尝胆,一举反攻,是纵虎归山。 越国闹灾荒时,吴王夫差守礼,向越国援助了粮食和种子,到了吴国闹灾荒时,越王勾践却不讲规则,反而乘人之危,把煮熟了的种子送给吴国,使吴国的局面雪上加霜。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克己复礼者一落千丈,不择手段者却上位成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总体而言,这些二等国家在中原核心地区,既受到保守文化传统的束缚,又受到军事战略地缘关系的限制,战略回旋的余地非常小,发展的前途也不明朗,所以就像今天的欧洲一样,国势一落千丈,“无可奈何花落去”! 战略分析 远交近攻 春秋时代已盛行 春秋时代列国的举措,如国与国之间的结盟,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依附,都和这些国家的战略地缘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些国家的许多战略措施、方案的选择也与其战略地缘直接相关。 “远交近攻”作为一个军事专有名词,始于秦国,是在战国时代,由范雎向秦王提出的,与远方的国家交朋友,打击周围附近的主要敌人。“远交近攻”由此成为秦国的一项国策。在这一国策的指引下,秦国暂时把齐国、燕国放在一边,集中力量进攻韩国和魏国。 “远交近攻”成为秦国国策始自战国,但在春秋时期,“远交近攻”就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各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方案的时候优先考虑的策略。 春秋时期最喜欢打仗的两个二等强国是宋国和郑国,它们始终在打仗,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国家紧挨着,宋国依附的是晋国,郑国大部分时间依附楚国,少部分时间依附晋国。宋郑两国之间互相攻打,然后远交鲁国、齐国、卫国这些国家。 秦晋之好 政治联姻利当头 大国之间的同盟或分化,也受到战略地缘关系制约。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指的就是秦晋两国之间的结盟。晋文公重耳能当上晋国的国君,是由秦穆公一手策划的。 秦穆公在把女儿嫁给重耳的同时,派兵护送他回晋国,颠覆了晋怀公政权,让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秦穆公这样的举动当然不是出自对晋国的感情,而是在晋文公身上投注感情成本,以便晋国日后回报,为秦国东进中原,称霸天下提供便利。 但事实证明,秦穆公失算了,白折腾了,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晋文公同样也是利益至上,尽管娶了秦穆公的女儿,依靠秦穆公的资助夺位成功,但是他仍然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晋国的立场就是要独霸中原,不容许他人染指,因此晋文公一定要死守函谷关,不能让秦国东出。 晋楚争雄 鄢陵之战 赢得利益输战略 春秋时期,各国在战略地缘关系处理上,都强调谋求长远利益,强调不能受到眼前利益或表层利益的影响,干扰了正确的战略判断。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因眼前利益而干扰了战略判断的例子,就是楚国和晋国的第三次大战。前面我已讲到,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线之一,而这条主线中有三个高潮,也就是晋楚间的三次战役。 第一次大战是城濮之战,晋文公胜,从此晋国“取威定霸”,取代齐国,成为中原霸主;第二次大战是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国胜,楚庄王北上中原,成为新的中原霸主;第三次战役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晋国胜。晋楚争霸三大战役各有胜负,谁也不能绝对压倒谁,但是相形之下,晋国赢两次,输一次,略占上风。 鄢陵之战是全局观重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从战略地缘关系的角度考虑,对晋国而言,鄢陵之战并不应该打。为什么呢? 晋国有个大臣叫范文子,他是范氏宗族里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人,他当时就反对打这一仗。他认为晋国还有很多的内在矛盾没有解决,假如楚国这个敌人存在的话,晋国的内部矛盾就可暂时搁置,不致激化,转而对付外部敌人。 范文子强调: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一般情况下不是有外患就是有内忧,外患的存在,往往能够使君臣之间各种关系保持一种不易破裂的平衡。 留着项羽 韩信性命才安全 范文子的观点是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在此之前,局势是晋国东南西北全有敌人,东边是齐国,北边自己国土里面有少数民族戎狄添乱,西边秦国不依不饶,南边的楚国一直以来都是最主要的敌人。晋国在这样四面受敌的时候,为了摆脱战略上被动的困境,就必须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但是,到鄢陵之战前夕,局面已完全改观了,当时齐国已经败给了晋国,从此死心塌地安于当晋国“小兄弟”的角色。晋国也已经把秦国打得30年翻不过身来,同时,“魏绛和戎”,通过用财货换土地的方法安抚了少数民族戎狄。 晋国四大敌人里三个都不具备威胁了,这时就要把握分寸,见好就收,就不能除去第四个,一定要留有一个敌人,这是一项重要政治原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留有对手、敌人,是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最危险的不是处于逆境中,而是处于顺境中,最可怕的事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时候一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让胜利冲昏头脑,最后阴沟里翻船。 例如韩信留着项羽这个敌人的时候,他的性命是安全的,但是霸王别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终于把项羽灭了,韩信却也命不久矣。 结束语 春秋列强 对现代国际关系有启示 春秋列国的战略地缘关系,实际上就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所不同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叫做争霸战争,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当霸主。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战争,后来发展为统一战争。 兼并和争霸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兼并战争是要敌国的土地、资源和人民,是真正彻底的兼并、吞掉这个国家,是孟子讲的“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而争霸战争比较收敛,只是要其他国家承认自己霸主的地位,不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夺取土地资源为最高目标。从争霸兼并战争相比较可以看出,外交战略地缘关系对于争霸战争尤为重要,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战争的布局,整个战争的进程以及大国势力的消长。 春秋几十年中,这些大国关系的演变,对当前现实也有很大的启发。 本期讲座整理 记者张丽 校园观察员 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