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学院成立十年来,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对国学教育和研究做了有益探索,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与精神的系统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读硕士生马子木已经有研究清代政治史、边疆史的论文发表在《文史》《清史研究》等著名刊物上,他说:“这得益于国学院打通文史哲、六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得益于国学院的专业而又宽松的育人氛围。”
引领学界风尚 率先成立国学院
2005年金秋十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揭牌开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国学院。著名学者冯其庸担任首任院长,国学专家季羡林、饶宗颐、何兹全、任继愈、叶嘉莹受聘为学术顾问。
十年探索不寻常。国学院院长杨慧林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国学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积极传承中华文明,一直倾力奉献。
国学院副院长梁涛向记者介绍,本着“创新国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学院积极贯彻“大国学”“新国学”的学科发展原则,不断探索,致力于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国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国学院设置的教研机构包括国学基础、经学与子学、国史、国文等教研室和西域历史语言、经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历史、汉藏佛学等研究所(中心);建立、健全了经学、国史、国文、子学、小学等专业学科门类;建立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体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至今已经有近30所高校纷纷成立国学教育研究机构,国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探索育人新路 六年一贯制培养
十年来,在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人民大学国学院一路探索前行。人民大学国学院实行本科硕士连续六年制培养模式和本科导师制。课程设置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类。为提高教育质量,国学院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导师制,由导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以研究带学习。学生六年毕业,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生李元骏说:“本科导师对我们的研究对象和专业方向的选择帮助很大。”
国学院开设的课程重在元典与概论相结合,重在个案与宏观相结合,对学生的治学潜质进行陶冶,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研究能力。学院开设有《周易》研读,《论语》研读,《老子》《庄子》研读等课程。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人大国学院教师开辟出经典读书班的方式,学生自愿参加。比如,陈壁生副教授开办《左传》读书班、《礼记》读书班等,已持续七年,深受学生欢迎。目前,人大国学院还有陈伟文、李建强等六位年轻教师组织的《春秋左传注疏》、杨庆中教授的《周易集解》、辛亚民讲师的《周易正义》、梁涛教授的《荀子》等经典读书班,经典读书班真正做到了贯通文字、考据、义理,使学生受到全面的训练。人大国学院2009级学生吴天宇说:“读书班直接阅读元典,并结合不同注本,学到的是真本事、硬功夫。”
国学院秉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游学制度。学生在学期间有两次游学机会,每次时间约两周。本科四年级学生秦慧敏说,游学不仅可以向外地专家学者请教专业知识,还通过考察著名文物古迹开阔了眼界。她还在二年级时到台湾师范大学交流过一个学期,学习“声韵学”和“清史”。
国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既有传统的治学特点,又充分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文物资料,张齐明副教授说:“我们的国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学术视野。从国学的通贯性与现代学科的分类性糅合一体的观念出发,去讲授课程,从事学习,教学相长。”
弘扬国学精华 服务社会显特色
人民大学国学院积极投身服务社会之中,曾先后四次承担中央国家机关干部选学班的授课任务,就“国学与当代中国”“国学经典的当代解读”内容进行讲授。开设的具体课程包括“《周易》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论语》的为政之道”“《老子》 的永恒智慧”“《韩非子》:古代中国反腐治吏之第一书”“汉武帝治国方略的当代启示”“《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唐代科举与文学”等。
国学院与北京市育英中学、人大附中等,联合建立了国学培训基地,对中学师生传授国学经典及知识。学院教师还推动国学进社区,积极参加社区大讲堂的授课。
由于熟练掌握国学基本典籍和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较高的学术水平,国学院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自2010年首届硕士毕业生以来,人大国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183人,其中就业126人,其余继续深造;就业单位包括党政机关、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部队等。
(原文刊于《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08日第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