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特别报道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特别报道
【光明日报】黄朴民:“内圣外王”: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来自: 时间:2013-10-15浏览:
黄朴民:“内圣外王”: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9日 13版) “花溪河畔聚群贤,孔学堂中话辉煌。”9月29日,《光明日报》报社和贵州省文明委在贵阳孔学堂联合召开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会上,来自各地以及贵州本地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畅所欲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意义的深刻论述,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弘扬中华文化、振奋中国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我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教授出席了该次座谈会并发言,其发言的内容为《光明日报》摘要刊载: “内圣外王”:中华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华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言以蔽之曰“内圣外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内圣”即对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这首先体现在立身以刚健。把自强不息作为君子必备的品格。中华文化向来讲求刚柔相济,在刚健中修身立德的同时,也讲求待人接物要温柔敦厚、持谦用柔。谦恭表现于生活,就是俭朴。如果没有俭朴的美德,不能做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很难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立身刚健、待人谦柔、生活俭朴,三者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完美人格。 二是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探索。“礼之用,和为贵。”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一直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目标。为此,先贤们对各种社会角色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探索,有一个重要结论即道德要求的双向性,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婆媳每个角色都要遵循自己的角色道德,且互为依存,不可偏废。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还特别强调明礼诚信。孔子不仅把“信”当作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还将信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礼在伦理道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伦理道德的外在物质表现。礼将道德整齐划一,同时,道德也通过礼来体现,才更具有可实践性。这种礼与德结合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三是对崇高人生境界的卓绝铸造。追求不朽的人生境界,在先贤看来,立德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的内涵非常广泛,要而言之,仁义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明确表示“能行恭、宽、信、敏、惠”即是仁,已有以仁统帅其他道德的意思。韩愈更进一步,提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将仁义置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地位。居安宅、行正路,博爱众生,这种崇高的境界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这些也必将激励我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黄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