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特别报道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特别报道
【都市文化报•国学周刊】会通中西,培养全面国学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
来自: 时间:2013-05-02浏览:
编者按:2005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纪宝成校长不断的倡导和努力下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亮点。时隔八年,人大国学院的发展情况如何?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创新之处?毕业生的去向何如?对于这些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        谈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国学周刊:袁院长,能否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人大国学院成立时的情况?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新认识国学、专门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国学人才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2005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它的成立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当时也成为当年的一大文化亮点。当然人大国学院的成立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应运而生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后,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认同越来越趋于热烈,大家也开始意识到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三千年的学术史。到了今天,这种文化软实力,这种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理所当然地也成为我们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长,政治的改革,文化的转型,这种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它的生生不息的血脉还在于它的文化传统。所以保留住这个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就这一点来说,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比如说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当时的校长曹云祥在成立会上的讲话,也强调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主要是为了铸造中华文化之魂,同时吸收西方优秀的学术文化资源。国学是维系文化之根。   正是本着这种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迄今为止,它已经走过了将近8个年头,这8年可以说是风风雨雨,经历了坎坷、探索,但是总的趋势来说,它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坎坷中发展。我们不能预见国学院的发展、国学的将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但是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成立国学院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观意志,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所以说学院办的好坏并不是最根本的,主要还是说它代表了一种历史趋势,代表了从执政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意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一些新的问题,和些矛盾问题反过来验证了国学的存在的价值。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知道从中国最原始的国学形态,无论是老子、庄子,都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像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古人讲究尊重自然。那么这些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依然是有价值的。还有我们十八大之后一直强调的,和谐生存,以民为本,以民生为重的这种基本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个话题。我们在发展当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始终没有解决好的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学,在老庄思想当中是精粹,老子庄子孟子,这些思想,我们在今天要合理地汲取,但是它提出来的思想我们依然认为它没有过时。   从性质上来说,人民大学国学院主要还是一个学术型的、精英型的培养体系,我们实行六年本硕连读,主要还是培养专业的学术型人才,同时把这种专业学术和人格精神相结合。国学作为一种综合的,把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学术教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文化体系,它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弥补西方现代的教育制度的不足。而创办国学院并不是说要取代、或者说否定从1906年开始,中国引进的现代教育制度,而是要纠正教育制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现在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既要秉承上个世纪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全国涌现出的一批著名的国学院,如清华国学院、北大国学门、无锡国专、东南大学等解放前国学院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学能够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性。这是我的基本的看法。      谈国学教育改革:在探索中打破坚冰      国学周刊:袁院长,据我了解,目前各高校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厦门大学纷纷设立国学院、开办国学实验班,与这些高校的实验班、国学院相比较,人大国学院的优势和特长在哪些地方?   袁济喜:1994年北大成立国学研究院。但是它只是一个跨院系的研究院性质的,招收博士生,并不招本科生、硕士生。武汉大学在哲学系下面办国学实验班,依托哲学系。人民大学的国学院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是以六年本硕连读为主体,同时也培养博士生的正式的学院。同时人民大学国学院也有一个副牌,叫国学研究院,也开展跨院系、跨地区、跨国界的国学文化研究。六年本硕连读是它的特色,被列入教育部新时期人文创新实验基地。这不是偶然的事,说明教育部很支持我们这个创新基地,我们的国学院以六年本硕连读为培养的主体的这么一个框架是国内的第一家。也是投入最大,最具有亮点的一个创意。我们的博士生是在国学院自己管理,而且从2013年我们把四个国学的博士点都纳入国学学科,人民大学有自主设置的交叉二级学科叫国学,现在我们把四个博士点都纳入二级学科交叉名录国学的专业,这个是和武大很不一样的地方,现在人大在培养国学人才模式上是具有示范性质的,同时坦率地说它也是在探索。所以我们在去年11月份在人民大学召开过一个为期两天的全国首届国学院长论坛,国学网的总裁尹小林先生也到会了。会议主要是探讨国学院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说国学学科的设置、国学专业的教学方案、国学教育当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等等,所以现在全国人民、全国高校都在关注着、聚焦着我们人大国学院的发展和改革,改革一进入深水区,确实也面临着一些艰难的探索。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我们在这一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波折,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我们觉得全国人民都在支持,学校也很支持,特别是我们的老校长纪宝成一直还兼我们国学院的院长,他一直都在大力的推进、深化国学教育的改革。所以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任何创新、任何改革,如果没有风险、没有探索,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的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要想有一个既定的模式,要想一帆风顺,那还不如不干,所以纪校长说,国学院面临的探索,面临的难题也是共同的,像学科建设、学科设置,教材教学、人才培养。但是我们有信心去打破坚冰,获取一种新的成就。用纪校长的话说,我们面临的是“成长中的烦恼”。   谈师资构成:打通文史哲 完成自身知识转型      国学周刊:我们都知道,大学之大,不是指大楼之大,而是指大师之大。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得有一流的教师做保证。能否请袁院长谈谈人大国学院的师资力量的构成情况?      袁济喜:坦率地说,国学院成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国学院的老师们都是从文史哲三个学院来的,之前都是从事我们各自的文史哲专业,例如我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诸葛忆兵老师是宋代文学和宋词研究,历史系像孟宪实教授他是研究隋唐史,我们都是按照过去的文史哲分科的思路进来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也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专业要适合国学教育,国学教育一要重视元典,另外一个重视通贯,像陈寅恪就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两个系的教授,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慢慢完成自己自身的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个我们通过课程的设置来促使老师来完成这种转型,比如我这学期开的一门课叫《集部专题研究》,像这些课它不光是传统的文学它要求你对目录学、对其它都有研究。如讲论语,讲文心雕龙,讲这些课就不能从传统的单科思路出发,讲文心雕龙,历史也要懂一点,经学也要懂一点。这样的话慢慢的我们的老师就完成了自身的知识转型。另外近年来我们引进人才,引进师资,也要求他们知识面比较全一点。最好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不要只是弄一点牛角尖的东西,最好是文史哲能够打通,因为这样他们才能顺应国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再一个我们培养的国学院的学生的课注重通贯性我们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的知识结构能够有一些交叉复合的成分。我们要尽量把国学院办的有特色,要是完全重合文史哲那就没必要存在了。这是我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个想法。         谈人才培养: 中西会通 传承文脉 立足当今 走向未来      国学周刊 :您觉得中国人大国学院和解放前的国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它的创新之处在哪些方面呢?      袁济喜:创新之处在于我们重视文献,重视经典,同时重视用西学的阐释学。我们的国学院的学生,从2010年我们就有毕业生了,我们是六年制本硕连读,从2006年开始我们也招收博士,到现在为止我们连硕士博士毕业了大概将近200人,依托现在的学科体系,我们有四个博士点,比如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哲学,四个二级学科,我们博士毕业已经有40多名了。而且可以说我们的培养成果可以说令人可喜的。比如2011年,著名的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我们的特聘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卢燕新荣获全国博士百篇学术论文,这个在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二级学科从来没有获得过这个奖,所以实现了零的突破。2012年他的另一个学生叫鞠岩又获得了北京市级的优秀论文,同时我自己的一个学生获得校级的优秀博士论文,所以说那么密集的获得优秀博士论文过去还没有那么多,这些都是我们国学院培养的成果。我们国学院培养的硕士现在有的已经就业了,有的是在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德国的波恩大学、日本的九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当地的好评。所以说这个成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不能说大见成效,至少可以说初见成效。      国学院成立时我们采取了两种入学方式,2005届是直接入校的,还有20004级的学生是在全校范围内从二年级直接转过来的,他们的综合素质很高,所以他们学习的基础很好。后来我们又采取了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这几年有时候自主招生的多一点,有时候统招的多一点,总的说来学生的质量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模式。我们创办国学院确实秉承了一个基本的办学方式,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纪校长提出来的,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由于种种的原因,曾多年中断。所以我们创办国学院主要是接续文脉,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立足当今,走向未来。这个思路是不变的,这是我们国学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