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务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教务
记取西湖西畔秋——2013级杭州游学记
来自: 时间:2016-09-28浏览:


2016923日至25日,在国学院梁海燕、辛晓娟二位老师的带领下,王龙襄、潘芸、李俊彤、李嘉倩四位同学由北京出发,前往杭州,领略江南秋色风景、南宋旧都风采及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并胜的西湖的魅力。本次游学时间虽紧迫,但老师们计划周详,路程设计严密,使同学们得以围绕西湖,将千二百年来种种人文历史尽收眼底。

923日下午抵达杭州后,一行六人立刻动身前往西湖,漫步于步道之上,打算先对这颗东南明珠做一概览。我们沿西湖东岸而行,一路雾霭弥漫。湖中烟波浩渺,湖边游人如织,树上有百鸟翻飞,更有松鼠嬉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西湖沿岸几乎遍地是历史名胜,很快我们便抵达白堤、断桥。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我们抵达里湖时夕色正浓,残霞欲坠,湖边行人较少,水上游船亦疏,远远望向对岸霓虹缠绕的宝塔,实是令人心旷神怡。白居易修筑白堤,是自然利用西湖淤泥,而其目的除了防洪,更有想连接孤山和北山之意。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著名的白诗《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正描绘了白居易修筑白堤后惬意游览的心情。白堤在宋代又称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至于断桥,更是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之所在,不过节逢初秋,此景无缘得赏。


接着一行人又前往清行宫,它是清代多位皇帝莅临西湖时的居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巡杭州的康乾二帝。此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雍正五年改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又在寺旁另起新宫。同治元年毁于兵荒马乱。1927年为了纪念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园。现在考古部门已经对行宫进行了一定的考古发掘,诸如地基、石柱等都被以妥善的方式管理,方便游客观赏。

行宫之后,我们本欲进入西泠印社一探奥妙,但可惜印社内部整修,天下第一名社的风采我们不能细睹,但此社坐落于孤山南麓,近西泠桥,接内外西湖;建筑风格上,亭台楼阁顺随山势变化错落有致,高低起伏,诚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方术布局的要领,昔日叶为铭、吴昌硕、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人切磋论艺,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叠相赞助之盛事犹在眼前。接着我们又拜谒了苏小小墓及武松墓。此二墓当系后人修建,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我们稍稍驻足便向苏堤赶去。

苏堤是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当然如今的苏堤早已不复当年模样,然历代的修补,使得苏堤西湖十景之首的地位得以牢牢保持,无论是白居易、苏轼、杨公还是阮元,他们都是利用西湖自然生成的淤泥修筑堤坝或湖心岛,既调节西湖水利,又客观上促进了生态平衡,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双方互动交流的卓越工程,无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异曲同工,当为今日所借鉴。苏堤上行人往来,单车疾驰,欢声笑语不断,东坡居士从天俯瞰,当亦感怀。

游学第二天,我们着重参观了灵隐寺、龙井村,并顺带访问了钱塘江沿岸。

灵隐寺兴建于晋成帝咸和元年,千七百年来历经风雨而不倒,见证了九朝更迭、万事流转,在山水钟灵的晕染之中,更显灵气。这里香客不绝,香火不断,大殿雄伟,宝相庄严。堪称绝伦的是罗汉堂,五百罗汉神态各异,动作丰富,绝无雷同,可见佛教艺术的发达和佛教文化的昌盛,五百罗汉四方而立,中央则是四大菩萨及其道场佛教四大名山的雕塑。善男信女纷纷虔诚跪拜,无论是出家僧侣还是在家居士,来到灵隐寺,点燃三柱清香,随轻烟飘渺而上的,还有对世间种种因果的许愿。


从灵隐寺下来,我们折回飞来峰,刚入灵隐景区时,岩壁上时间跨度极长的佛像雕刻便吸引了我们,从五代到元明,一尊尊鬼斧神工式的雕塑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佛教艺术和雕刻史的沧桑演变,尽管因为灭佛、偷盗等原因,不少佛像面目全非,然而其或威严或慈和的姿态,却深深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飞来峰顶,同学老师竞相拍照,此峰虽不高,却是灵隐的象征。


在龙井村,我们穿越了九溪十八涧,期间石板路崎岖嶙峋,水流清澈,颇有韩愈“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之感。接着我们深入九溪烟树这一名胜,据说当年陈三立遗嘱说一定要把自己葬在这附近,最终他如愿以偿,然而其子陈寅恪同样的愿望却落空,不由让人感慨人世无常。


钱塘江潮已经过去,水面风平浪静,所以当我们到达江边时,满目尽是对岸象征杭州的繁华的高楼大厦及来往的货船,简单领略了江景后,我们返回西湖登上了雷峰塔。雷峰塔本名皇妃塔,是十国吴越国时期所建,两宋屡屡翻修,但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焚烧其躯壳后,其势渐衰,民国时终于轰然坍塌。塔之命运,与国之气数勾连相合,不由让人感慨。现在的雷峰塔是保护性重建的结果,距今仅十余年,然登顶后鸟瞰西湖全景时,我们心中涌出的英气却丝毫不受折扣。


游学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六人来到岳王庙。岳庙苏堤相对看,一文一武终双全。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收拾旧河山的冲天壮志至今仍鼓舞着人们。岳庙内无数楹联昭示着后代对他的无限敬仰,虽然岳飞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南宋初年的历史真相也异常复杂,但在物欲横流,浇伪浮薄的受西方“现代性”冲击的时代,我们显然有必要对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人物树起足够的敬畏心。从岳坟出来,我们又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的瓷器展,从春秋越国到清代景德,两千五六百年的陶瓷史尽收眼底。官哥汝定钧、青花瓷、龙泉窑,无论是古拙的线条、简朴的纹饰,还是绚烂的华彩、醇厚的单色釉,都各具一番风味,展现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精湛。

离开杭州之前我们拜谒的最后一位文化名人,是俞樾。俞樾故居就矗立在距浙江省博物馆瓷器展、西泠印社不远的地方。俞樾是清代朴学末期的大人物,功力直追先贤,《古书疑义举例》、《诸子平议》、《群经平议》被梁启超、马叙伦等人奉为名著,而其弟子章太炎、吴昌硕等人亦是鼎鼎大名。俞樾不仅精通经史小学,对文学书法也极有造诣。当年科举,俞樾正是因“花落春仍在”一诗博得主考曾国藩的激赏,最终顺利中进士,而他退隐官场后,更是桃李繁茂,培养了大批杰出弟子,这份对中国古典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杭州的旧居,虽然问津者少,但却更为他增添了一抹神秘和宁静,让他得以惬意享受西湖的湖光山色。午饭后,在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六人又以一次泛舟湖上作为游学的完美收尾,在船夫小哥的风趣介绍中,我们绕过阮公墩,闲看小瀛洲,念着乾隆题在湖心亭上的“虫二”两字,心中只觉空无一物,快哉快哉。


短短的三天虽不足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西湖、杭州所蕴含的厚重的底蕴,但已让每个人获益匪浅,对日后文学、史学的研究也势必产生积极的作用。历来文人学者,皆重视山水灵秀对心灵的陶冶作用,而此次游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友谊增进,了解加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也再次得到证明。

(文:王龙襄 / 摄影: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