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务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教务
【中国青年报】姚思宇:对国学投入百分百的爱
来自: 时间:2014-01-07浏览:
姚思宇是师弟师妹们眼中的典型“学霸”: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读的她,不仅本科四年GPA连续全院第一,还包揽过学校里学习、科研、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所有奖学金的最高奖项。最近,她又出版了插画小说《调色盘里的梦》。 这个来自海滨城市大连的清秀女孩说,自己在学业上并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只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投入百分之百的热爱,就不会觉得苦。 姚思宇和国学的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她是爷爷这边最小的孙辈,哥哥姐姐有好几个学的都是中文。他们把用过的教科书随手扔给她,就成了小思宇幼年时的读本。有时候,哥哥姐姐们背诵一些古文,也会让她跟着一起背。在琅琅的背诵声中,小思宇获得了最初的国学启蒙。 初中时,姚思宇在大连79中读书,碰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让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个手记本,平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不管写的什么,老师都会幽默认真地点评。有空时,老师还会带他们春游、秋游,让大家写诗,这进一步激发了姚思宇对中文的兴趣。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姚思宇私下啃了很多有关古诗词的书,古代文学的修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滋养生息。 15岁那年,正在读高一的姚思宇,在一节早自习课上,突发奇想地整理起自己初中以来偷偷在日记本里写过的小诗。梦想成为一名诗人的她迫不及待地把那摞厚厚的诗稿拿给妈妈看,希望获得妈妈的支持和肯定,并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出一本诗集。 没想到,妈妈在灯下一篇篇地看着,眉头越锁越紧。不一会儿,妈妈抬起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厉地对她说:“你写这些东西肯定花了不少心思,怪不得成绩上不去!你没有成绩,光写这些东西,好大学就会要你了?简直是不分轻重!” 在和妈妈足足争论了4个小时后,姚思宇第一次感到心被掏空了,听着自己沉重的呼吸,她决定给妈妈写一封长信。在信中,她告诉妈妈:“就算我因此而去不了最好的学校,就算我永远无法成为一名诗人,我也希望几十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诗集的时候,还能记得自己曾如此狂热地喜欢过一件事,没有因为现实而后退,更不曾后悔。” 最终,妈妈妥协了。2008年,姚思宇的第一本个人诗集《清月流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姚思宇的学业并没有因此被耽误。在妈妈的帮助下,姚思宇摸索出一套非常适合文科复习的方法:用一张纸将一本书的内容列出提纲,画出树状图,标明各个知识点的位置,这样,整本书的逻辑结构一目了然,考试时把需要用到的地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 高考时,一心只想学古典文学的姚思宇只填写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并且不服从分配,最终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姚思宇如鱼得水,在古文字方面的扎实基本功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她的所有课程都学得很轻松。这也让她能腾出时间去尝试做各种事情,参加各种活动,体验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 2010年4月,她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并获得了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吴玉章奖学金”,成为那一年获奖学生中唯一的一名大三本科生;2011~2012学年,她担任了国学院学生会主席,同时兼任人大新风雅诗社副社长,带领国学院学生会举办了元宵灯谜会、风筝节等很多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活动;2012年她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学生记者”称号。 心中的梦想总会指引着她一步步前行:每个星期,姚思宇都会写一篇3000字的读书报告;因为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2010年和2011年两个寒假,她还和团队成员一同深入到山东省西南部,足迹踏遍了嘉祥、汶上等5个县镇村落,走访县委、县文化馆,考察汉代祠堂遗址,采访民间艺人,收集失散的乐谱,撰写了7万多字关于鲁西南鼓吹乐的调查报告,这是国内第一篇全面系统总结鲁西南鼓吹乐流传与保存情况的调研材料。 2012年的夏天,姚思宇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当身边很多同学朋友从现实出发,选择了换专业或直接工作时,姚思宇却想都没想,留在国学这条清冷的道路上继续她的学术之路。如今,在国学院读研二的姚思宇收心敛性,读书、写论文占据了她绝大部分时间,不过她乐此不疲,因为她的梦想又有了新的目标——到国外读博,从不同的思路和角度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