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务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网站首页 > 教务
招生专业及人才培养简介-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来自: 时间:2025-04-18浏览:

招生专业及人才培养简介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一、专业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悠久,由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先生亲手创立。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专业强基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共同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均是国内语言学、文献学、文学教学研究重镇,学科体系完备、专业实力雄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文学院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度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体机构,致力于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综合研究古代中国,下设汉语古典学系与西域古典学系。首任院长为著名红学家、历史学家冯其庸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现有教授55人,副教授40人,讲师23人。其中,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7人,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三十余人,师资雄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专业培养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专业强基计划人才的选拔旨在发现对中国古文字及古文明研究怀有持久兴趣,乐于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生。本计划突出基础性、开放性、交叉性、研究性、国际性和个性化。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采用通专结合、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思想引领和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古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的融通;强调宽厚基础、扎实能力,尤其中国早期经典与文明的挖掘与阐释。第三学年经考核获得转段资格并通过研究生接收考核获得接受候选人资格的学生,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本研衔接培养阶段,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转段要求,遵循培养方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接攻博,主要在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学、国学、哲学、中国史、文物和博物馆等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深造,部分学生也可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区域国别学等关键领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转段阶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二)配备高水平师资,全面实行导师制。依托文学院和国学院的师资,选聘校内外优秀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打造“强基计划吴玉章系列讲座”“全球语文学系列讲座”“古文字·新青年系列讲座”三大学术品牌。采取全程全员导师制,实施动态调整管理,学生与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原则上每年秋季可申请调整一次。

(三)设立相关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已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华书局、上海博物馆等七家学术机构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古文字学教学实习基地。努力营造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古典文献整理、古籍数字化平台搭建等一线研究和产业实践。

(四)依托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实施科教融合培养。依托“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开展前沿问题的交叉性学术研讨,为学生提供长周期科研训练平台,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定期开展文化考察,主办“‘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论坛”“谢无量学术论文大赛”“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北京城探源”等实践项目与赛事,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五)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文学院和国学院目前已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海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联系,为获得出国交流交换资格的学生提供资助,并为学生国际学习、研究、交流提供指导。

(六)科学实施动态考核和进出机制。强基计划具体的动态考核、进出机制,参照学校的标准与要求执行。退出后的学生按照原强基计划本科阶段培养方案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根据动态考核和退出情况,学院可选拔适量学生进入强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