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游学报告
西湖之行随笔
来自: 时间:2015-10-08浏览:

徐星星

去年的中秋时节,是在草原上度过的,满天满地的半青半黄色,有条细细长长的小河,打着弯儿流进了夕阳里。远处的山也是黄色的。但草的黄,河水的黄,夕阳的黄,和山的黄是完全不一样的,草的黄是柔软的,像家乡金黄金黄的麦穗,麦芒尖上还挂着海子的诗。河水的黄是跳动的,一闪一闪,总让人觉着这小小的河还很年轻,或者说太年轻了。夕阳的黄自不必说,凡是静静观看过的人总是会记得那种安静的温暖的让人打心底放松下来的颜色。而远山的黄,有点硬,有些干,黄得有些凛冽,若是看得久了,会有种风沙扑面的错觉。连线条也是粗硬的,倒像是北方大汉在夕阳下扛着锄头露着胸膛,让人感叹:毕竟不是江南啊。

此刻的我却是在江南,在真正的江南。也是中秋之际,也是傍晚时分,也是看山看水。如果要让我比较与去年心境的不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嘴是笨拙的,但心却总不会骗人,草原上我的脑子里窜出的是《吊古战场》,而此刻,眼里是湿润的,柔软的,心里真有个二八女郎,手执红牙板,在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唱完晓风残月,接着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咿咿呀呀是苏州评弹似的吴侬软语。沿着苏堤走去,一路烟柳,远处的湖水,渐渐地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气,这雾气渐渐融进了夜色之中。再往前,诸葛老师忽然说:这是苏小小的墓,我一惊,赶紧回头去看,这一看不打紧,心里那些美好的想象一下子都破碎了,我实在不忍心把这满是黄色油漆的圆丘与“油壁车,夕相待,西泠下,风吹雨”的小小联系在一起。六角攒尖顶亭虽是不差分毫,但黄色的油漆着实与这山水很不相称。难不成是当时此墓的设计者读了“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但把“铸金”理解为这黄色的油漆岂不可笑?心下正难过,老师补充了一句,这墓是伪造的,我松了一口气,还好是伪造的,不然小小在地下岂不要为了这俗不可耐的装修不安。也不知如今小小葬在这西湖边的哪一处。这样胡乱想着,就过了西泠桥,刚下过雨的夜晚,湖边的人寥寥可数。船家没有收工,湖里还不时响起摇橹激起的水声。从这个角度望去,湖心有两座小岛,上面是郁郁蓊蓊的树木,在夜晚的灯光和湖水的映衬下带着团团的阴影,岛,树木,阴影和水中的倒影仿佛是一体地浮在水面上。刘禹锡形容洞庭湖的诗句化用在这里正是合适,只不过得改成“白银盘里双青螺”了。我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许就是在这湖心的小岛上呢,这样想着,愈发痴了起来,远山如黛,在湖的那一边,或者她也在好奇地看着这湖边的来人?或者她还记得多少年前的诗人们?老师喃喃一句,也不知道这西湖是如何形成的,这么多年都没变。我想也没想就答,是白娘子的眼泪聚集而成的。大家都笑了起来。本来就是如此嘛,在这浪漫的西湖边,怎么会不允许浪漫的想象?所以才会有着美丽而深情的传说,所以才会有着美丽而深情的诗句,有着那么多美丽而深情的人。没几步路,就是孤山,和靖先生的居所,我期盼着,有人造访,先生看到飞起的白鹤,会摇着橹,从千年以前慢悠悠地过来请我们喝一杯清茶。然而,并没有看到飞起的白鹤,也是,如今的西湖,再不是一个清净之地,时常霓虹灯闪烁,游人如织,先生怎么会回来呢?况且如今能在西湖边安家的,非富即贵。西湖这么大,恐怕再难容得下一个真正的诗人和一份梅妻鹤子的清闲了。

夜已渐深,过了和靖先生的居所,我们一行人便折返回去,空气中尽是桂花的甜香。诸葛老师和师姐在说着辛弃疾和范仲淹,而我在想着一些不着边的往事。我想到了老师大学一年级要求我们背288首古诗,我一向是个懒惰之人,虽说也喜欢看书,但是很不喜欢记东西或是背书,现在想来,老师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当时尽顾着背书,一点也来不及体会诗句中的美,但当有一天,你忽然看到一个情景,口不能言,但是脑子里却蹦出一句诗来,发现这诗正是为这景而写的,发现这景仿佛为这诗而生的,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美。那种感觉,真是叫人热泪盈眶,感叹:古人诚不欺吾。老师和师姐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大学,聊到了人生。而我静静听着,脚下的石板落满桂花,前方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