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游学报告
第三届“音韵与方言”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2012级游学报告)
来自: 时间:2016-01-05浏览:

第三届“音韵与方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3月21-22日在安徽大学举行,由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安徽大学文学院主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浊声母及其相关研究”,共有34位国内外音韵与方言学界的青年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参加了这次论坛。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文学院吴早生教授主持,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黄德宽教授和重点学科汉语史方向带头人杨军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本文为本次论坛的简要综述,对论坛论文做一些整理。

一、方言研究部分

本次论坛共有20余篇论文以各地方言研究为主题,涵盖了包括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北京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揭阳方言、徽州方言等大小方言片区在内的各个方言。内容上也十分丰富,就粤语而言,又有陈李茂老师的《粤方言吴化片化州长岐话的並定母不送气研究》,讨论吴化片内部小点化州长岐话,其全浊声母中的並、定母字却一律不送气,似乎与吴化片的标准不相符的现象,文章对其进行了音系内部的分析、滞古、接触、创新、人口迁移等几大方面进行考察;侯兴泉老师的《粤语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的类型及成因——兼论古全浊声母今读在方言区中的有效性》,小部分粤语古全浊声母今读仍为浊音:有的基本都读作浊音,有的只是部分塞音仍读浊音。论文通过归纳粤语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的类型,重点讨论每种类型的成因,并试图重构原始粤语古全浊声母的音值。作者认为原始粤语古全浊声母的音值应为带有气嗓音质的浊音,该音值首先导致粤语的声调系统分化为阴、阳两大类型(呈现阴高阳低的格局),然后其本身的音值逐步变为一个冗余特征,浊音成为冗余特征是导致其今后多种演变方向最为重要的原因;再有黄拾全老师的《粤西北勾漏片粤语古全浊声母今读不送气音探讨》,文章在田野调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粤西北勾漏片粤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强调古全浊声母今读不送气清音不影响其粤语性质,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差异表现了粤语发展的不平衡性,只宜作为粤语下位分片的标准之一。文章还探讨了粤西北勾漏片粤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擦音时不分平仄基本为不送气清音的成因,认为不送气源于浊音清化早期具有显著差异的阴阳声调上升为调位,声调的别义功能取代声母清浊的别义功能,不送气浊音直接清化为不送气清音。

对吴语的讨论也有如黄晓东老师的《吴语婺州方言齐韵字的读音》,对吴语婺州方言齐韵字的读音进行了考察,指出:(1)浦江、东阳、磐安、义乌一般读元音[i],与祭韵及止摄开口相同,金华、汤溪、永康、武义则多读二合元音[ie iə],与祭韵相同,但与止摄开口有区别;(2)个别字齐韵字读同咍、灰韵;(3)个别字齐韵字读同开口三等麻韵;(4)婺州方言齐韵字的读音与吴语上丽片、闽语、徽语、湖南乡话等其他南方汉语方言存在一致性。施俊《论南部吴语覃谈韵的读音层次》讨论了南部吴语上丽、瓯江及婺州三片覃谈韵的读音层次,指出当前学界认为南部覃谈有别的格局实质为覃谈无别,横向比较所造成的层次对应错乱是其主要原因。文章最后还讨论了谈韵“假互补”的形成归结于材料的缺失或是不同层次读音相互竞争而造成的偶然结果。

此外,闽语、湘语等也均有数篇文章讨论,在此不做详细论述。除了各方言今读音特点的研究之外,还有从更大范围讨论的问题,譬如刘祥柏老师的《汉语方言鱼模入歌戈考》,文章指出,在汉语方言里面,存在部分鱼模韵的字,读入歌戈韵的情况。如“所做错措模”等,这是原本遇摄的字:如“没佛”字,原本是臻摄入声字:如“缩”字,原本是通摄入声字。这些字的共同特征,是《中原音韵》的鱼模韵字,而不是歌戈韵字(佛字两见)。发音部位主要来源于唇音、齿音字。方言中鱼模韵唇音、齿音字,大致有三种倾向:鱼模韵字独立,不与其他韵合流;与尤侯韵合流;部分字跟歌戈韵合流(不分部位,果摄、通摄全部合流的不在此列)。综合方言的情况来看,鱼模入歌戈很可能是南方官话的一种特点,不光有精组字,还有庄组字的参与。这种特征输入到北方官话后,成了一种文读音的遗迹。

会议论文在讨论各方言读音现象时,使用了田野调查、数据分析、文献比较等方法,譬如夏俐萍、胡方、李爱军《湘西泸溪乡话浊音声母的发音特点》,几位学者对四位红土溪村人的发音做了全面细致的调查,通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红土溪乡话的古全浊声母今读发音特点。同时也兼论了优选论(杨春宇《东北官话日母字演变的优选分析》)、层次分析法(袁碧霞《历史层次分析中的分层问题——从闽语古全浊声母的分析谈起》)。等理论。这些对于更好地研究方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音韵研究部分

除了方言研究之外,会议论文还有对音研究,如唐均老师《从番汉对音看全浊声母字“俟”》,文章针对网上《【万俟】古音考佚》、《胡汉对音中的俟母》两个系列的讨论帖中关于“俟”母的问题,搜集了从魏晋至隋唐时期史籍可见的几乎所有关于“俟”字的对音用例,涉及突厥语、鲜卑语、吐谷浑语、波斯语、高丽语等原语词汇。在借鉴历史语言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得出:“俟”字用于中古时代的汉字译音,只有群母一个读音,有时零辅音起首的异语词音节用此字来对译。

还有宋兆祥老师《论汉语史上覃韵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汉语史上覃韵结构的演变问题;陈忠敏老师《浊塞音与声调》,文章回顾了声调起源辅音说理论,总结前人对此理论的批判。用吴语及东南亚声调语言声母与声调关系的例子来修正此理论。提出声调高低的起源来自于不同的发声态而非起首辅音;气嗓音是导致声调降低的直接原因;声调的高低跟辅音的清浊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间接的关联。根据发浊塞音的肌肉紧张原理及空气动力学说,本文认为浊塞音有引起其嗓音的倾向,气嗓音再引起低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声调高低来源及演变模式:浊辅音 气嗓音 低调。

再有吴娟、高永安《宋代徽州词人用韵研究——罗常培遗稿整理之三》,文章整理了罗常培的《宋词韵谱》中徽州词人用韵部分,揭明罗常培研究宋词用韵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步骤,按照罗常培的方法完成词韵的系联。词人和词作的选择都依照罗常培选定的,通过系联发现了不同词人的个体用韵方言差异、用韵风格差异。

传统音韵学的现代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语音学学习、普通话推广、人们实际生活、古籍校勘与学习、古文化内容解释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为了让人们对传统音韵学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促进其在文字学、语言学的学习与研究,古典书籍的阅读,理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方言研究既是传统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对于方言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青年学者论坛无疑对于方言及传统音韵学的研究起到了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人学业不精,而与会文章内容庞杂,涉及问题多,因此难以一一加以详细论述,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文章只能做出一些粗浅的理解和总结,如有谬误,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