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成立三周年系列学术成果巡礼:走上“汉籍之路”——《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
来自: 时间:2008-11-05浏览:
文/吴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持编纂,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之一,《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面世。这套大型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主持编纂,由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纂旨在对域外汉籍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整理,遴选孤本和善本,借此准确把握汉文古籍在域外流传、遗散、收藏、保存的基本状况,为学界提供研究基础,抢救性地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汉字文化遗产,为建设我国先进文化服务。这一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之中。丛书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祖武等担任副主任;国内著名学者饶宗颐、冯其庸、袁行霈、何兹全、安平秋等担任顾问,严绍璗、李致忠、姚伯岳等担任编委。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所收书籍均影印自国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的、国内不见或稀见的汉文文献,其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我国历史上流散到海外的汉文著述;二是域外钞录、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著作(如和刻本、高丽刻本、安南刻本等);三是原采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此外,近数百年来欧美来华传教士用汉字或双语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一些重要著作,也作为附录收入《文库》。 已经出版的《文库》第一辑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影印了价值较高、品相较好的百余种域外汉籍。 其中,我国古籍流散国外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唐钞本《琉璃王经音义》,当系从敦煌流出,为所收汉籍中时代最早者;清人钱大昭所撰《广雅疏义》,原为陆心源皕宋楼旧藏,为国内鲜见之旧钞本;南宋魏了翁所撰《毛诗要义》,为宋淳祐十二年(1252)魏克愚徽州郡斋刊本,书前有清末著名藏书家钱天树、莫友芝识语,为宋刊珍本;唐陆德明所撰《庄子音义》,为宋宝庆三年(1227)刻本,比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中的《庄子音义》较少讹误,亦为稀世珍本;南宋陈景沂所撰《全芳备祖》,国内多为钞本,此本四十一卷,比原书少十七卷,然为宋刊本,弥足珍贵。此外,金元好问所撰《遗山乐府》为明朝弘治年间高丽晋州刊本,宋释宝昙所撰《橘州文集》为日本元禄十一年(1698)织田重兵卫刊本,明朱之瑜《舜水先生文集》为日本正德二年(1712)刊本,都属于域外刊行之高品质的汉文古籍。在域外学人所撰汉籍中,如澳门土生葡萄牙人玛吉士所撰《新释地理备考》,为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由外人撰写的西方地理学著述,也是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瀛寰志略》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如日本遍照金刚所撰《文镜秘府论》、新罗崔致远所撰之《桂苑笔耕集》、越南黎朝吴时倩所撰《安南一统志》等也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所收汉籍内容丰富,涉及中国经学、史学、文学、语言学、医药学等各方面,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文库》的编辑与出版促生了“汉籍之路”的崭新概念,相比于偏重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前者更强调中外精神文化之交流。通过《文库》所展现的“汉籍之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发扬。《文库》不仅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更是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东亚汉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8年10月26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三年院庆的重要成果之一,《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顺利出版。整部丛书预计将有八百本,囊括两千余种珍贵汉籍。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全体同仁的辛勤工作下,以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这部煌煌巨著的后续部分很快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