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栏目
经学与子学教研室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废弃栏目 > 经学与子学教研室
黄朴民 教授
来自: 时间:2014-12-29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 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 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研究。2002年7月退役。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历史系主任、国学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史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是国内外从事《孙子兵法》与中国古典兵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黄朴民教授从1984年到今天,撰写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篇,数量虽然繁富,但是归结起来,这些成果都是按照两个方向逐次展开和形成的,也就是说近30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两个重点来进行的。这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探讨,包括历代军事思想、古代战争与战略、历代军事制度以及古典兵书的整理、研究与解读等等。二是有关先秦汉思想寻文化史的研究,重点是两汉时期儒学与经学的论述。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战国军事史》(与吴如嵩等合作)、《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汉唐统一战略研究》、《孙子兵法选评》、《孙子兵法集注》、《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与蓝永蔚等合作)、《功臣悲歌: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老子解读》(与林光华合作)、《中国军事学术史》(第一作者)、《名战史话》、《黄朴民解读论语》、《黄朴民解读吴子司马法》、《黄朴民解读六韬三略》、《黄朴民解读唐李问对尉缭子》等;

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悦读韩国》、《最是高处不胜寒》、《人间几回伤往事》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主持或作为主要作者参与的项目与著述曾多次荣获各类奖励,主要有:《<孙武兵法>八十篇真伪考辨》获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中国军事通史》(《春秋军事史》)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导性质与基本特征》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华文明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孙子兵法画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白话孙子兵法》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孙子评传》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孙子校释》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等奖。《中国军事学术史》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新时期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创新”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新时期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创新”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新时期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创新”获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何休评传)政府图书奖

主持各项科研课题,其荦荦大端者,为:国家211工程子课题:“汉唐统一政治文化研究”,国家985工程子课题:“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国家985工程项目:新时期国学教育与研究的探索与创新,国家211工程项目:国学理论、历史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子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伦理道德卷), 国家社科规划办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历史“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国家社科规划办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历史“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等等。

在黄朴民的学术事业中,军事史研究已取代儒学史研究而成为主攻的方向,在军事史研究过程中,他始终贯彻了四个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

第一,从文献释读、资料积累人手,奠定研究的雄厚基础,努力造就一种注重实证,学贵笃实的健康治学风格。这方面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译注诠释古代著名兵书,整理先秦诸子以及汉唐文集、类书、政中书中有关军事文献资料,对一些具体的军事学术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为此他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单篇论文,出版了几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兵书译注读本。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黄朴民对中国军事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从事深层次的军事史研究作了资料、文献方面充分的准备,黄朴民把这界定为“点”的深化。

第二,从宏观的视野、整体的角度切入,认真梳理先秦两汉至隋唐的军事历史发展基本线索,揭示这一时期军事嬗变的内在动因、文化渊源、主要形态、显著特点以及时代精神、历史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朴民自己有关该时期军事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判断。这方面他所做的工作实绩,主要反映在独立完成的《春秋军事史》、《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和参与撰写的《战国军事史》、《插图本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学术史》之中,同时还包括《先秦喋血》、《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将帅》。这部分工作,黄朴民把它定位为我在军事史研究方面“史”的贯通,也就是“线”的勾画。

第三,在把握古代军事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对先秦两汉军事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力争在军事学术层面上,对军事史研究的某些关节点予以突破或开拓。黄朴民把这理解为是“理”的,也可以说是“面”的提高。这就他本人而言,是军事史研究领域中最艰难的跋涉,但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努力。这方面的工作结晶,自然是《刀剑书写出永恒:中国传统军车事文散论》、《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等著作,以及其他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刊的多篇学术论文。

第四,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观点,按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致力于实现军事历史研究对象客体和研究者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圆融,在揭示军事嬗变的内在规律,着重借鉴和汲取其中具有超越时空质的价值内涵,为当今社会生活提供智慧的启迪,理性的昭示。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高深精确的学术内涵,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从而感化挹注,激发尽可能多的人对军事历史生发兴趣。黄朴民把自己的这些努力,确认  为是研究功能的转化与思维的延伸,即“网”的辐射。

军事史研究与历史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一样,首先是求“真”的追求,即讲求科学理性,努力再现真实可信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是致“用”的希冀,所以借古鉴今、提供启迪永远是军事研究者的使命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朴民做了一些“短、平、快”性质的对策性研究,为有关主管部门先后撰写了《中国历史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势力上升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古代军队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历史‘十一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中国历史‘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等一系列咨询研究报告,及时满足了高层决策部门的咨询需要。

个人著述编年

说明:

本“编年”收录笔者目前所能找到的绝大部分已刊发的文字,个别文章缘于各种原因未及登录(如笔者刊发在《福建通讯》上的文章);待日后再予增补。

著述包括专著、古籍整理著作、一般著作、论文、短评、随笔、书评等,总之,凡属于笔者创作并发表的文字均在收录范围之内。

凡未标示笔者在著述中作用、地位者(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参与撰写、主编……),皆为笔者独立完成之作品。

少数论著发表后,又为论文集、他刊采用刊出,大多予以标明,以存其真,并便有意者检索参考。


1984年度

一、论文、章类

1、 孟子“仁政”思想新探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 论朱温(第1作者)

《温州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3、《鲁迅全集》注释正误一则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5期

又载于《学术研究》1984年第5期,《绍兴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1985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

1、 评“中国奴隶制度探讨”(第2作者)

《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

2、 李自成之死的第三种说法

《解放日报》(新论•未定文稿)1987年7月10日,第115期

3、 试论十二月党人失败的根本原因(第1作者)

《绍兴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

4、 关于传统思想研究的几点反省

山东大学《求索》1985年第4期

5、 误人子弟的高考复习资料

《中国青年报》1985年5月8日


1986年度

一、 论文、其他文章

1、 历代贬孟述略

《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

2、 试论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3、 浅读“文化热”兴起的意义

《山东大学研究生通讯》1986年第4期


1987年度

一、 论文、其他文章类

1、 说“启以商政”“启以夏政”

《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乐则韶舞”辨析

《东岳论丛》1987年第3期

3、孟子学说内在论证体系初探

《齐鲁学刊》1987年第4期

4、 论中国史学中的影射传统

《山东大学研究生通讯》1987年第2期

5、 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三届年会综述

《文史哲》1987年第2期

6、 读《爱莲说》随想

《绍兴日报》1987年10月2日,又刊于《山东大学报》1987年9月14日,《科技日报》1994年8月7日


1988年度

一、 论文、其他文章类

1、“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

《文史哲》1988年第4期

2、《左传》所载的一则古代婚姻纠纷

《历史大观园》1988年5期,又载《深宫怨女》,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 管子的名言与生活的困惑

《山东大学报》1988年5月31日

4、 兰亭(诗歌)

山东大学《稚虬》1988年第1期

5、 大禹陵抒怀

山东大学《稚虬》1988年第1期


1989年度

一、 论文、其他文章类

1、 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的发展

《文献》1989年2期

2、 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新探

《学术月刊》1989年第2期

3、《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5期

4、两汉五德终始说诸种及其实质

《历史教学》1989年第4期

5、东汉社会危机、儒林异化与儒学困境

《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6、 夏商西周军事制度概述

《历史教学》1989年第7期

7、 诸子学说对战国兵书的渗透与影响

《军事历史》1989年第5期,

8、 早期儒家军事思想基本特征试探

《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并载《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年版

9、 战国孟荀军事思想论析

《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11期

10、中国古代军事传统研究中的“误区”(第2作者)

《军事学术》1989年第11期


1990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导性质和基本特征

《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 东汉中晚期儒学反思律动

《东岳论丛》1990年第3期

3、 从礼乐观侧重点转移看汉代政治

《历史教学》1990年第7期

4、 试论董仲舒的经权、平衡观

《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5、《春秋繁露》的真伪及体例辨析

《齐鲁学刊》1990年第2期

6、读何休《公羊传解诂》札记之一

《浙江学刊》1990年第3期

7、 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与西汉社会思潮

《军事史林》1990年第1期

8、 五行问题与《孙子兵法》

载《孙子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9、 评军事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倾向(第2作者)

《军事学术》1990年增刊

一、 著作类

1、 白话四书(第一作者)

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2、 硝烟中升起的明星(参与撰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孙子校释(参与撰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91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董仲舒儒学的多元特征试探

《孔子研究》1991年第2期

2、《孙子兵法》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史知识》1991年第8期

3、“不战而屈人之兵”说平议

《军事史林》,又载《孙子新论集粹—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

4、《汉唐和亲研究》评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4期

5、“蒲将军”与英布为二人考

《学林漫录》第13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6、 西汉中叶有关战争问题的一场争论

载《兵家史苑》第3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从杭大到山大

载《峥嵘岁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又载《科技日报》1994年2月13日

二、 著作类

1、 白话孙子兵法

岳麓书社1991年版

2、 简明中国军制史(参与撰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名将成长探秘(参与撰著)

金盾出版社1991年版

4、 孙子兵法连环画丛书(策划、撰文、审核等)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5、 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参与撰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992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简论汉代儒学的初步复兴

《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5期

2、 关于董仲舒研究的史料依据问题

《文献》1992年第3期

3、 中国古代军事预测述要

《中国军事科学》1992年第1期,又载《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军事历史研究一年论文精选》,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试论春秋时期军制的基本特点(第2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5、 关于伍子胥军事思想的几个问题(第2作者)

《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又载《孙子学刊》1992年创刊号

6、《司马法》综论(第1作者)

《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又载《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

7、论先秦政治文明的主导趋势

《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8、 中国古代的溺女陋习

《文史知识》1992年第10期

9、 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综述

《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10、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

《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11、集中兵力与萨尔浒之战

《北京青年报》1992年7月21日

12、“背水阵”的历史启迪

《北京青年报》1992年8月12日

二、 著作类

1、 漫画《司马法》(文字撰稿)

华艺出版社1992年版

2、 中华文明史(先秦卷)(撰写“社会政治”章)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董仲舒与新儒学(独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1993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孙子兵法》与春秋社会思潮

《管子学刊》1993年第2期

2、 评《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第一作者)

《吉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 中国历史上的“武圣人”

《科技日报》1993年10月3日

4、 论战国军事制度的嬗变及其特点(第一作者)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5、 中国史学比附传统析论

《学术月刊》1993年第1期

6、 中国古代骑兵的起源

《奥秘》1993年第12期

7、《商君书》军事理论析论

《孙子学刊》1993年第4期

8、试析《孙子》与《司马法》在战争理论问题上的异同(第一作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9、孙武与《孙子兵法》

载《兵圣两孙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二、 著作类

1、 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主编之一,主要撰稿者)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白话兵法大观(第一作者)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 兵圣两孙子(撰稿者之一)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4、 军事预测学(参与撰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分册)(参与撰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 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国史镜鉴》(治军篇两作者之一)

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994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对汉代思想史的重新认识

《历史教学》1994年第1期

2、《司马法》考论(第1作者)

《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

3、帛书《称》战争观初探(第2作者)

《江汉论坛》1994年第2期,又载《齐文化纵论》,华龄出版社1993年版

4、 战国兵额刍议

《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 墨家军事思想述论

《东岳论丛》1994年第4期

6、 战国黄老学派及其军事思想

《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

7、 关公崇拜与儒家文化

《齐鲁文化》1994年创刊号

8、 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第一作者)

《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

9、战国时期军事后勤制度考述(第一作者)

《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0、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第一作者)

《军事历史》1994年第4期

11、韩信《汉中对》的战略思想(第二作者)

(台湾)《历史月刊》1994年第4期,又载《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孙子学刊》1994年第1期;《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郭子仪律己待人之道

《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9期

13、羊祜明识荐良将

《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0期

14、读孙子的门径,习韬略的通衢

《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第1期,又载《解放军报》1994年3月22日

15、领略中国兵家韬略的便捷之道

《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第5期

16、兵家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载《诸葛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17、《孙子兵法辞典》简评

《史林》1994年第2期

18、近年来孔子研究撮述(第2作者)

《历史教学》1994年第6期

19、近年来孟子、荀子研究撮述(第2作者)

《历史教学》1994年第8期

20、近年来先秦儒家学派研究撮述(第2作者)

《历史教学》1994年第9期

21、试论战国军事法规的建设及其特色(第1作者)

《求是学刊》1994年第4期

22、孙权教将读兵书史册(笔名:卜敏)

《孙子学刊》1994年第9期

23、“武圣”的嬗递及其文化底蕴

《文史知识》1994年第9期

24、超越时空的《孙子兵法》

《奥秘》1994年第12期

25、古代军事文化特征漫议

《科技日报》1994年4月3日

26、与《史记》结下不解之缘

《少年文艺》1994年第4期,又载《一百个博士的少年情》,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27、简论战国时期军事制度的基本特点(第2作者,笔名璞明)

《中国军事科学》1994年第3期

28、孙子的著述及其释疑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3-4期合刊

29、《孙子》的真伪、著录、版本及价值

(台湾)《中国书目季刊》1994年第2期

二、 著作类

1、《道德经》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孙子兵法》解说(参与撰著)

金盾出版社1994年版

3、诸葛亮连环画册(文字审核)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4、 中华骄子(军事奇才卷)(参与撰著)

龙门书局1994年版

5、 孙子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 兵书观止(参与撰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7、 辉煌古中华(参与撰著)

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1995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战国时期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刍论(第一作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辑,1995年

2、 孙子学文献研究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孙子学刊》1995年第3期

3、 理想人格的象征—诸葛亮

《金秋阳都论诸葛》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溯文明之本源,明历史之真相

《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5、 春秋列国的兵要地理及其战略格局

《中国军事科学》1995年第2期,又载《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版

6、《隋唐中枢体制的演变》述评

《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7、《老子》军事思想初探

《孙子学刊》1995年第1期

8、 孙子的制胜之道

《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又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7年第2期

9、战国军事制度的时代特征(第2作者)

《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0、孙子兵学与古代战争

《浙江学刊》1995年2期

11、穷文明本源,明夏史真相

《新华文摘》1995年6期

12、先秦诸子大禹观试说

《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又载《大禹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风光郭子仪,寂寞李光弼

《光明日报》1995年12月18日,又载(台湾)《历史月刊》1994年第4期

14、孙子的兵学体系及其文化精神

《光明日报》1995年6月19日

二、 著作类

1、 白话吴子司马法

岳麓书社1995年版

2、 中华名将(参与撰稿)

金盾出版社1995年版


1996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诸子学说与战国兵书文化精神的构建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 孙子治军思想述论

《孙子学刊》1996年第1期

3、 贺若弼韩擒虎争功(笔名卜敏)

《孙子学刊》1996年第1期

4、《管子》的军事思想体系

《学术月刊》1996年第9期,又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6年第196期

5、孔子军事思想简议

《军事历史》1996年第1期

6、《左传》军事思想简析

《齐鲁学刊》1996年第2期

7、评《商品经济与战国社会变迁》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8、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初探

《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9、春秋时期战争观念的变革与作战方式的进步

《中国军事科学》1996年第1期

10、中国古代军队改革述论

《中国军事科学》1996年第3期

11、《吴子》的真伪、流传及其思想价值

(台湾)《中国书目季刊》1996年第2期

12、春秋时期的军事训练与军事法规

《文史知识》1996年第11期

13、中国“武圣人”谱系略说

(台湾)《浙江月刊》第328期(1996年)

14、《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述要

《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5、春秋军事后勤体制考述

《历史教学》1996年第2期

16、春秋时期列国军权下移现象考析

《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

17、《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真乎?伪乎?

《文汇报》1996年11月29日

18、寻访“兵法新发现”的真伪(第一作者)

《文汇报》1996年12月13日

19、传统文化研究与现代意识

《社会科学报》1996年5月2日,又载《联合报》1995年1月3日,《绍兴日报》1995年5月9日

20、辨“兵法”真伪,明事实真相(笔名:达甲)

《光明日报》1996年11月19日

21、《隋唐民族关系探索》评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6期

二、著作类

1、《道德经》注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先秦喋血

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国历代战争故事评说(第2作者)

金盾出版社1996年版


1997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齐文化与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

《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又载《姜太公与齐国军事文化》,齐鲁书社,1997年版

2、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及其特色

《光明日报》1997年7月15日

3、涿鹿之战论析

《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又载《军事历史》1997年第5期

4、儒家军事思想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

《中国军事科学》1997年第4期

5、范蠡军事思想简论

《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

6、《孙子》的真伪及价值

《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7、《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考论

《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

8、近二十年来孙子研究述要(笔名:璞民)

《文史知识》1997年第11期

9、《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真伪

《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

10、孙子制胜之道综说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7年(总203期)

11、溢美的分寸

《中国文化报》1997年12月30日

12、岂容伪书自逍遥(第一作者)

《寻根》1997年第1期

13、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初探

《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

14、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演化大势及其特征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5、西周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第2作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1997年)

二、著作类

1、白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岳麓书社1997年版

2、白话武经七书

岳麓书社1997年版

3、戊戌变法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4、武经七书注译(第2作者)

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享誉世界的十大军事名著(参与撰著)

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


1998年度

一、论文、文章类

1、何休经济思想简论

《求是学刊》1998年第1期

2、公羊“三统”说与何休“春秋王鲁”论

《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

3、诸葛亮与汉末法治思想的渊源关系

《历史教学》1998年第2期,又载《十论武侯在兰溪》,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春秋军事历史概论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5、兵要地理与战国七雄战略形势的演变

《中国军事科学》1998年第1期

6、精品的瑕疵—读唐浩明著《杨度》

《中国文化报》1998年3月10日

7、嵇康悲剧的意义—读《嵇康评传》

《中国文化报》1998年6月23日

8、李广的悲剧

《光明日报》1998年4月17日

9、《隆中对》是诸葛亮的败笔

《北京日报》1998年12月13日,又载《诸葛亮成才之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武经冠冕—《孙子兵法》选注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第7辑

11、韩信巧布背水阵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1998年第11辑

12、火攻与赤壁之战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1998年第7辑

13、“战神”白起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1998年第9辑

14、官司的滋味

《真与假的较量》,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本世纪孙子研究概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8期

16、庾信文章老更成

载《藕湖斋文稿》,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二、著作类

1、春秋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战国军事史(第2作者)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何休的“仁义”说论略

《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2、何休历史哲学理论探析

《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3、何休“公羊”灾异说述论

《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何休“公羊”大一统思想析论

《孔子研究》1999年第2期

5、切磋兵学圣典精义 共谋国际安全宏图

《中国军事科学》1999年第2期

6、兵儒合流与学术兼容

《中国军事科学》1999年第3期,又载《思想家》第1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再现光辉灿烂的中华军事文明(笔名:闻三思)

《中国军事科学》1999年第1期

8、刘秀的雅量

《人文与自然》1999年第4期,又载《民主与科学》1998年第4期

9、翻“闲书”

《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4期

10、学者的宽容—读《胡适文存》

《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2期

11、雄视古今的齐国兵学

《人文与自然》1999年第1期

12、论何休学说的历史影响

《东岳论丛》1999年第4期

13、何休的“礼乐”与“孝道”说初探

《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4、儒家的军事文化传统与何休的战争观念

《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又载《秦汉史论丛》(第8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公孙弘的整人术

《绍兴日报》1999年3月30日

16、势利小人公孙弘

《光明日报》1999年5月21日

17、简论兵儒合流

《光明日报》1999年3月19日

18、分别奇正 指画攻守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1999年第12辑

19、兰亭的御碑

《野草》1999年第2期

二、著作类

1、何休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天人合一:董仲舒与汉代儒学思潮

岳麓书社1999年版

3、寻找本色

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

4、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武经七书新译(参加撰著)

齐鲁书社1999年版


2000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

《中国军事科学》2000年第3期

2、从一桩古代婚姻纠纷说起

《光明日报》2000年2月25日

3、历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

《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又载《中央高层邀请著名学者讲述的历史文化问题》(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简论中国历史上的安全观念及其战略

《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从《文选注》看《孙子》成书的渊源

《学林漫录》第15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又载《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1作者)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2000年第12辑

7、《公羊》大师何休

《人文与自然》2000年第2期

8、先秦军事思想发表的概括及其特色

《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孙子的魅力

载《阅读》第2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二、著作类

1、功臣悲歌: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主编之一)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历代兵书精言妙语(参与编写)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第2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古军礼的丰碑:司马法导读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亚太安全战略论(参与编写)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孙子(第一作者)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中国兵书十大名典(第2作者)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01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也谈岳飞之死

《光明日报》2001年9月11日

2、中国传统安全战略述论

《中国军事科学》2001年第2期

3、秦汉兵学的建树及其文化特征

《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一统兵学的奠基者—《三略》综论

《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孙子》之亚,制胜之钤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2001年第18辑

6、论何休的民族思想及其特色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墨家战争观念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命运

《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8、一代《公羊》学大师—何休

《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

二、著作类

1、大一统兵学奠基者:《黄石公三略》导读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地缘战略论(参与撰写)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02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光明日报》2002年11月19日

2、范文子的战略远见

《光明日报》2002年12月31日

3、宋襄公与孙武子

《光明日报》2002年1月15日

4、戚继光的沉浮

《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

5、郑庄公的政治智慧

《光明日报》2002年6月11日

6、败家子梁惠王

《光明日报》2002年7月30日

7、先秦战争观的道德仁义与事功利益冲突

《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2期

8、秦汉史学的建树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9、崇论宏议 创业垂统—《汉武帝评传》简议

《东岳论丛》2002年第6期

10、齐鲁兵学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

载《齐鲁文化研究》第一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2002年版,又载《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2期

11、孙子“伐交”本义考

《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第1辑,又载《新世纪的中国兵学: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何休著述叙要

《文献》2002年第4期

13、齐鲁兵学甲冠天下

载《21世纪孙子兵法应用国际讲坛》(2002年专辑)

14、试论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第1作者)

《中国军事科学》2002年第5期

二、著作类

1、中华统一大略(第一作者)

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2、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白话文韬武略宝典(主编)

齐鲁书社2002年版

4、先秦兵书通解(参与编写)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中国经典兵学(副主编)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6、孙子兵法集注(第一作者)

岳麓书社2002年版

7、《武经七书》鉴赏(参加编写)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03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齐鲁兵学的成就与特色

《光明日报》2003年8月12日

2、率直可亲的子路

《光明日报》2003年2月18日

3、孔子的人格魅力

《光明日报》2003年9月21日

4、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

《光明日报》2003年5月27日

5、齐桓公的成功秘诀

《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3日

6、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

《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

7、孔门造神运动

《文史知识》2003年第11期

8、齐鲁兵学的时代风貌

《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2期

9、“夷夏观”与“文明圈”—秦汉民族问题片论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又载《河套文化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0、《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

《管子学刊》2003年第4期

11、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

《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

12、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

13、早期兵学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

载《大学演讲录》第2辑,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

14、《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与文化价值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5、从《孙子兵法》看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得与失

《博览群书》2003年第5期

16、《道德经》选读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2003年第7辑

17、寻求“万全”之策会丧失机遇

《解放军报》2003年8月12日

二、著作类

1、《孙子兵法》解读(第1作者)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大话孙子兵法

齐鲁书社2003年版,又台湾广达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3、先秦兵书佚文辑解(参与编写)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04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对先秦“文武分职”问题的再考察(第1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又载《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古司马兵法”本事索隐

《文史》2004年第2期

4、韩信“背水阵”胜因新探(第一作者)

《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

5、汉武帝身后的国策抉择

《博览群书》2004年第11期

6、不走运的马谡

《博览群书》2004年第8期

7、汉代“独尊儒术”的背后

《光明日报》2004年5月11日

8、“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再评价

《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

9、先秦诸子的“愚民”观

《光明日报》2004年12月7日,又刊《中国人民大学报》2005年3月5日

10、人才任用上的“尊贤”与“使能”

《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6日

11、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传统(第一作者)

《北京日报》2004年6月14日

12、《孙子兵法》新读

《北京科技报》2004年9月8日

13、秦穆公的战略短视

《光明日报》2004年2月3日

14、简论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传统的特征

载《王羲之书法与琅邪王氏研究》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15、《鬼谷子》“不争”观之宗旨与价值

载《鬼谷子文化研究论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16、东西对峙下的姑蔑於越联盟

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17、两汉谶纬论略

载中华文史网《史苑》杂志2004年第3期

18、《门外谈兵》序

《门外谈兵》齐鲁书社2004年版

19、孙建民《中国传统治边理念研究》读后(第一作者)

《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29日

20,周瑜的大度

载《福建通讯》2004年第4期

二、著作类

1、中国古代治国要论(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孙子兵法》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孙武与《孙子兵法》(第2作者)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同上 教师教学用书(参与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05年度

一、报告

1、中国历史“十一五”学科规划调研报告(课题负责人,第一作者)

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专项课题

二、论文、其他文章类

1、中国军事史研究的困境与转机

《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2、国策与国运:汉武帝身后的汉代政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楚庄王的雄才大略

《光明日报》2005年1月18日

4、孟子身后的遭遇

《光明日报》2005年4月26日

5、白起范睢生死劫

《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

6、君子斗不过小人

《光明日报》2005年8月16日

7、简议中西军事文化传统比较研究之得失

载《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又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困惑的历史

载《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孙子兵法•计篇》简说

《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0、《论语》、《孙子》之异同比较研究

《孙子研究》2005年第1期,又刊《临沂文物》2004年第4期,《银雀山兵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1、《瑞士现代化进程研究》出版报道

《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6日

12、是“范雎”还是“范睢”

《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编《新闻研究》第27期

13、《孙子兵法》的人生智慧与竞争艺术

《绍兴文理学院报》2005年12月5日

14,韩信以少胜多的启示(第二作者)

《大众科技报》2005年2月11日

三、著作类

1、叩问历史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道德经讲解

岳麓书社2005年3月版

3、孙子兵法详解(第一作者)

岳麓书社2005年5月版

4、图文孙子兵法(第一作者)

岳麓书社2005年1月版

5、大中华文库•吴子司马法六韬(第二作者)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大中华文库•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第一作者)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主编之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006年度

一、论文、其他文章类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治国之术

《光明日报》2006年1月17日

2、三晋兵学的建树及其特色

《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

3、《孙子兵法》的吴文化特征(第一作者)

《光明日报》2006年5月9日,又载《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国策与国运:汉武帝身后的汉代政治

《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

5、中国古代思想史学科进展

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6、史实与艺术:中国影视史学现状及其思考

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7、庄子为何不当官

载《历史学家茶座》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孙子兵法》的大智慧

载《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又载《钱江晚报》2005年8月8日

9、从重用马谡看诸葛亮的圈子意识

《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

10、“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司马穰苴

《光明日报》2006年7月17日

11、新读《孙子兵法》

载《传承的神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又载《银雀山兵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2、《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丛书》总序

载《贞观之治》,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3、传统文化的和谐本质及其价值

《光明日报》2006年7月26日,又载《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4、为将者,必读《孙子兵法》

《辽宁日报》2006年7月18日

15,孙子的“求全”与“取偏”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9日

16,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06年12月30日

17, 历史的“冷”与“热”

《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第四期

18,《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及其现代价值

《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期

19,《孙子》与《论语》比较谈

《孔目湖讲坛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0,《孙子兵法》的人生智慧与竞争艺术

《风则江大讲堂》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二、著作类

1、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副主编,撰稿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鼓角争鸣(阅读中国.军事史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007年度

一、 论文、文章类

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吴起身上的德才悖论

《光明日报》2007年1月12日

2、“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光明日报》2007年2月26日

3、 历史的第三种读法

《光明日报》2007年5月18日

4、《孙子兵法》的哲学思维与现代启示

《孙子的军事思想与中国古代军事历史》论文集,中国公共安全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依违于历史与艺术之间-为中国影视史学号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小人公孙弘

《博览群书》2007年第8期

7、“治世”与“盛世”

《历史学家茶座》2007年第2期

8、心灵鸡汤:宗教在韩国

《博览群书》2007年第10期

9、“天方夜谭”:一个校长的落马

《博览群书》2007年第11期

10、韩国校园的“抗议”文化

《博览群书》2007年12期

11、孤单之旅:韩国的秦汉史研究

《历史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

12、为将者,必读《孙子兵法》

载《世纪的支点》,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三、 著作类

1、《历史无间道》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先秦顶级名臣》(第一作者)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秦汉统一战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老子图文本》

岳麓书社2007年9月版

5、《难得糊涂:中国三千年的政治智慧》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6、《跟三十六计学谋略》(第一作者)

岳麓书社2007年9月版


2008年度

一、论文、文章类

1、秦汉统一战略的思维方式与地理因素

《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孙子兵法》与人生感悟

《孙子研究》2008年第1期

3、两汉谶纬简论

《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海东邹鲁:韩国安东之行

《博览群书》2008年第1期

5、咬定青山:“待业”的博士

《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

6、山外青山:韩国学术会议印象

《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7、韩国的“爱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忠义祠与显忠祠

《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8、“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博览群书》2008年第5期

二、著作类

1、《中国军事学术史》(合著,承担25万字的撰写)

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孙子兵法新读》(第一作者)

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版




附文:


中国军事史研究: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黄朴民教授访谈

(原刊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

黄朴民,浙江诸暨人,1958年生于浙江绍兴。1 982年牟杭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军事史、古代兵法的研究,曾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7月退役,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孙子兵法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中华统一大略》(合著)、《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战国军事史》(合著)、《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合著著)等;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曾在海內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个人撰著和参与撰写的学术成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谢(谢宝耿,《学术月刊》编审,下同):黄教授,您是我北京访谈的第二位中青年专家,本来早就应该 进行,由于“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传,使之一拖再拖,目前疫情已有好转,故访谈应正常进行下去。首先请谈谈您是怎样步入学术殿堂的?

黄(黄朴民,下同):好的。我于1958年8月出生于江南水乡城市——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小学与初中都是在当地读的,其实在“文革”期间,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如果说我自幼对古代的事物有天生的兴趣,并诱发我成年后走上史学研究这条道路,那么绍兴这座古城层叠累积而酿成的深厚文化氛围可能真的在中间起着感化挹注、潜移默化的作用。1973年初,我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早早就告别校门,走入社会,开始了多年的打工生涯,曾在建筑工地拌过灰浆,在青石路上拉过板车,在小火轮上当过售票员,在油脂香料厂做过司炉工,干过酿制啤酒的活,做过炮制中药的事。这段生活经历,对我本人日后治学道路的影响应该讲是双重的:一方面沉重的生计压力,无系统的正常教育,造成我学术积累与训练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因较早接触社会,体验世情,使我的人生经历相对丰富,人文意识较早成熟,而这对于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乃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至于逆境的磨砺、生活的重荷,更使得自己较早养成珍惜时间、发愤进取的治学态度和基本素质。另外,阅读的随意自由,知识汲取的博杂纷繁,以及纯兴趣而非功利的心态,也帮助自己日后能在研究过程中习惯于不囿成说,独立思考。当然,我的家庭在我今天的人生道路选择上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我爱好文史,乃是以当年我母亲替我购置一部《史记》这件事为起点的。此事我曾有过一篇文字专门加以追叙,被收入并置列为《一百个博士的少年情》一书的首篇,同时在在《少年文艺》杂志(1994年第9期)上发表。我觉得自己的学术源头应该追溯到这里。

1978年秋,我以同等学力考取杭州大学历史系。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进杭大是由于自己当时数学考得太差,使总分不够全国重点大学的文科录取线;而选择历史专业,一是出于长期的爱好,二是由于历史单科考试成绩特别突出。现在回头来看,当时上杭大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尽管杭大只是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但它的文史学科其实并不逊色于那些重点大学,像中文系的夏承焘、姜亮夫、王焕镳、胡士莹、徐朔方、蒋礼鸿教授,历史系的沈炼之、黎子耀、徐规、胡玉堂教授,都是成就卓著、遐迩闻名的学者,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对我自己打造学术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本科期间,方法的真正掌握是远远谈不上的,当时只是觉得学习机会难得,什么都看,贪多嚼不烂,并无重点可言,追求每门功课都要有个好分数。这虽然犯了兵家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大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拓宽知识面,储存各类知识、信息的作用,直到今天,我仍从中受益良多。大学毕业的当年,我考上了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业师是黎教授,专业方向为先秦史,这可以说是我比较规范治学的开始。

谢:我于1982年在成都参加第一届先秦史年会时曾拜访过黎子耀先生,他是一位学术功底深厚的老专家,您在他的指导下,必定大有长进。

黄:您说得对。黎先生是史学大师李剑农的学生,1927句年入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苏州女中、浙江大学等学校,与谭其骧、缪钺等先生同事多年,于史学史、经学、古文献的研究有精深的造诣。我进入他门下时他已是75岁的高龄,故对培养后学、薪火相传降之事尤为关切,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比较认真地读了三年书,并学到了治学的基本门径。不仅如此,黎先生自己的治学经历,对我也是莫大的启迪:从撰写《后汉书•食货志补》为学术研究的起点,突出反映了他考镜源流、钩沉史实的雄厚功力;中年后转入史学史与政治史的研究与教学;晚年则从事以《周易》为中心的先秦思想文化史的探讨,系统形成以“《周易》黎氏学”为标志的学术思想体系。这三个阶段以及其中的转折,实际上体现了黎先生治学上的显著特点与高明境界:早年治经济史,7在于求其“实”;中年治史学史,宗旨在于求其“通”;晚年治经学,宗旨在于求其“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研究境界的递嬗历程,是科学地理性地走向治学自由世界的通途。尽管历史研究者在具体学术路数上各有不同,但是,求实究真,会通识变,明理致用当是共同的研究宗旨与价值取向。

1985年我负笈北上,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师从王仲荦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思想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山大是一所以文史哲见长的传统名校,20世纪50年代历史系辉煌阶段曾有多位著名教授坐镇齐鲁大地、授业莘莘学子。他们包括杨向奎、黄云眉、王仲荦、童书业、赵俪生、张维华、郑鹤声、陈同燮等人,号称“八马同槽”。此外,尚有孙思白、庞朴、华山、韩连琪、卢振华、葛懋春、吴大琨等学术宿儒或中青年名家执掌教鞭。我进山大时,虽说历史系盛况已不如从前,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它依然是素孚众望的。能到这么一个新的文化氛围中求学问道,我觉得这又是我个人学术生命飞跃一个新的契机。我的导师王仲荤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于文学、历史均有高深的造诣,尤精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著有《北周地理志》、《北周六典》、《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金泥玉屑丛考》、《蜡华山馆丛考》等一系列著作。从阅读这些文本以及平时向先生求教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仲荦师学术贡献的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博通与专精的统一,他既著有会通性质的中古“两史”,又撰有考据缜密、烛隐发微的北周“诸志”。前者示人以“通”,后者示人以“深”。二是理论与实证的统一,如仲荦师作为“魏晋封建论”的主将之一,其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论述反映了其理论思辨、宏观驾驭的深厚功力;同时,他有关古代物价的考证、敦煌文书的释读,又体现了其注重实证、无信不征的鲜明旨趣。三是文与史的统一,仲荦师小学础雄厚,又曾在中央大学中文系执教,因此他的史学著作注重文采,典雅精致,乃是学林所共认的。这三条我自认为是追随仲荦师问学的主要收获。然而,1986年6月4日,王仲荦先生因突发性心肌梗塞而遽归道山,使我永远失去了继续聆听先生教诲的机会,至今念及,依然泫然。学校出于对我们几位尚未完成学业的博士生生的关怀、负责,聘请杨向奎、田昌五两位先生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以确保我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谢:山大确实对您很负责任,导师因故中断,马上进行重新安排,更重要的是新导师仍是一流学者。杨向奎、田昌五先生我都有过接触,们与王仲荦先生一样,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界成就卓著的杰出学者。

黄:的确如此。作为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的弟子,拱辰(向奎先生字)师在古代思想史、中国学术史、经学文化、自然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造诣精深、贡献良多,尤其是关于公羊学、墨学、左氏学、清代学术的梳理与阐释,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昌五师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特的历史学家。他史学理论素养深厚,思维敏捷兼之学识渊博,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社会形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关于中国历史体系的新论,视角新颖,创见迭出,更引起学术界的普遍瞩目,其中有中国古代历史循环递进,在重复中整合,在整合中前进的观点,为古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杜甫诗云:“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博士生学习期间,三位导师不同的学术研究重点、成就及其特色、方法,使我有幸地得以从不同的侧面略窥高明治学的堂奧,亲切地领悟到学问之道的精髓。这种如坐春风亲炙大师教诲指点、耳提面命,诚属最难得的机会,百求而不可一遇,然而我却碰上了,这无疑是我学术上的造化,是一辈受益无穷的事情。饮水思源,我今天能够在学术圈中生存下来,不能不归功于当年诸位导师的悉心呵护与得力指导。

谢:那么,您在名师那里学得基本技能,如何实践在科学研究、写论文方面?

黄:我个人的研究如果以发表论文为标志,那么应该说是在1984那一年《杭州大学学报》刊发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孟子仁政思想新探》,它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现在回头看,文章写得很肤浅,没有值得夸耀学术价值,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它是按魏晋封建论的观点来诠释孟子政治思想的渊源、内涵以及地位的。但是当时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那种激动与振奋是至为强烈的,也决定了我日后侧重于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的趋向。

我硕士学位论文是《孟子政治思想研究》,孟子是儒家“亚圣”,历代有关其学说的探讨成果已是车载斗量,叠床架屋,要出新意的确比较困难。所以我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孟子政治思想的同时,重点放在总结孟子学说价值及在后世的地位与影响方面,主要的工是考察了孟子身后地位的浮沉,阐释了孟子学说内在逻辑论证体系,先后整理出《历代贬孟述略》、《孟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孟子学说的内在论证体系》等一系列专门论文,发表于《杭州大学学报》、《学刊》等刊物。虽然说这些文章还显得稚嫩,属于习作性质,但是在学术上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它丰富了孟子学说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了人们认识孟子思想的视野,就我本人来说,则是对封先秦儒学的总体情况有了宏观的掌握和理解,为下一步转入两汉思想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谢:说起“为下一步转入两汉思想史研究”,似乎您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将此研究方位付诸实施,这是为什么?

黄:山东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对儒学研究的重点开始由先转入两汉,这是因为我根据自己对整个学术动态的了解,意识到先秦儒学的探讨已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当时郭店楚简、上博汉简等新材料尚未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我而言是勉为其难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汉代思想史的研究尚呈现比较单薄的面貌。许多思想史研究者对该时期思想的意义与地位,一般都持轻视的态度,认为两汉时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谷,尤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学理论,是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荒诞之说,有人就把董仲舒等人的思想斥为“神学”。这看法去在学术界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十年动乱结束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禁区的打破,这类机械庸俗的观点已渐渐受到怀疑,开始动摇,但是,要真正使两汉思想史的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使其有关问题得到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评价,仍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应该说,我比较敏感地捕捉到这个学术信息,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适时进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重心的转移。

谢:您转向两汉研究后形成哪些新的认识?

黄:在阅读理解两汉思想文化基本典籍的过程中,我形成了这么一个认识:两汉的思想,虽然不像先秦百家争鸣那样显得生机勃勃,绚丽多彩,也没呈现魏晋玄学那种具有较高抽象思辨性质的特色,更不曾具备宋明理学那种博大精致的体系性、通融性。然而,它依然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逻辑环节,尤其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概貌,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对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之间的相互联系。诸凡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之基本范畴,如“仁义”、“德刑”、“礼法”、“王霸”、“义利”、“经权”等等,均已由两汉政治思想提供了较为彻底的认识与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且与先秦时代不同,它们是通过当时国家机器的权威力量,而被具体落实到社会生活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心理认同。后世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虽说有所发展,但不过是对两汉政治思想的扩充与论证而已,用一句熟悉的成语来表述,,便是“万变不离其宗”。至于后世社会其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仅仅是对两汉时期所确立的封建正政治思想,进行哲学、伦理或其他方面的深化与阐述罢了。

战略全局决定后,余下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战术层次上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了,在拱辰师、昌五师的具体指导下,我把两汉时期“治《公羊春秋欧》,始推阴阳”,号称“群儒首”、“儒者宗”的董仲舒作为自己研究汉代思想史的主要对象,并以他为枢纽,上溯战国后期,下迄东年,对集中体现今文经学特色的汉代儒学思潮进行前后呼应、详略有序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董仲舒与新儒学》。它是我的第一部专著,论文稿先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修订扩充版则由岳麓书社以《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为题在1998年刊刊行。在这之前,我曾将其主要内容整理成十多篇专题论文,分别投寄给《学术月刊》、《中国史研究》、《文献》、《社会科学辑刊》、《文哲》、《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等杂志发表。我始有这样的想法,一部著作如果其有关章节能够形成单篇论文发表,那么书稿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反之,这部书就是水货,属于可有可无之列。

谢:这部专著出版后,据了解受到学界同仁的普遍好评,杨向奎先在其书“序言”中所述较具代表性,他说:“这是一部有有头有尾全面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影响的好著作,它的出版面世,是一件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田昌五先生也指出,它“是一部上乘之作”,以“天人合一”为题,“接触到了秦汉思想发展中的关键。”徐勇、马晓声等学者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松辽学刊》等刊物发表署名书评,该书“系统论述了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理论体本系、内在特征和历史命运各个多方面,同时对其历史价价值、意义及其相关问题也都作了较为公允和和准确的评伊价”,“发董学之精微,正汉儒之名分,显汉学之地位”,是汉代思想学术史研究领域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正是好评如潮,请谈谈您自己的体会。

黄:客观地说,我在该书中迴异于同类著作的学术创剖新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视角新颖,即将论述的内容始终围绕董氏气学说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相互关系这一主线而展开,我认为,如何看待董仲舒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如何理解其学说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特色?这是能否正确评价董氏学说乃至整个汉代儒学的关键。我在书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角度,剖析了在神学外衣下的现实的理性精神,并以此为参照系数,对董仲舒学说与两汉儒学思潮进行全面总结和公允评价,一改过去董学研究中的简单偏颇化做法,从而找到了层层深入探讨两汉儒学的钥匙。第二,见解独到。如关于董仲舒儒学多元结构的分析,我论述了董氏学说与墨、法、阴阳、名、道诸家学术的关系,指出董氏学说乃以儒学为主干,并在充分吸收了墨家天志、尚同思想,法家法治理论,阴阳五行学派“五德终始”观点以及名家“辨名析理”方法基础上创建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它有效地克服了早期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弊端,适应了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其中董氏学说与墨家的关系,“以往治史者多所疏忽,作者于今详加缕析,足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张岂之先生评语)。第三,考证详审。这主要体现在对董氏著作的考证辨伪上。《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但它的真伪问题,历史上聚讼纷纭,欧阳修、程大昌诸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一问题如不予以澄清,对董仲舒学说的研究与评价就失去必要的前提。我参照《汉书》本传、历代公私目录著录等材料,多方比勘,详加考证,坐实其书为董仲舒学说的主要载体,而非后人所伪托,使得这一千年聚讼一朝得以涣释。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考释了《春秋繁露》的体例,指出其书在体例上至少由三大部分组成,并对其内容及特点给予详尽的说明,从根本上解决了《汉书》本传关于董仲舒两类著作记载上的牴牾现象。

谢:您山大毕业后进入了军事科学院,也许研究方向又会有所变动。

黄:是的。进入军科院后,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我合乎逻辑地把对先秦、两汉思想史的研究置放到次要的地位,但此前所培养起来的对这门专业的酌感情,早已融化入自己的血液之中,是怎么也割不断、舍不掉的。因此,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关心和追踪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的进展,并致力于通过撰写论文和专著,来随时提出自己新的心得。这方面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一是《中华文明史•先秦卷》中的“先秦政治与政治思想”章,二是《何休评传》。

谢:我知道,《何休评传》是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这套丛书在社会上影响颇大,如杨善群先生著《孙子评传》,名扬海内外,他也因书成了孙子研究举足轻重的专家。我知道您的《何休评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评论何休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请谈谈其创意情况。

黄:谢谢您的赞扬。《何休评传》是我本人研究两汉思想史方面新进的具体标志。我个人认为,在整个汉代儒学发展思潮中,今文经学占据着主导地位,要对汉代思潮发展全貌、基本特征作出准确的勾勒与揭示,关键在于认真剖析今文经学、尤其是《公羊》学的嬗变历程、学术系以及得失地位。何休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揭示了何休在《公羊》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说明何休不愧为一代《公羊》巨子,他的代表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是汉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然而,学术界对何休的思想史地位的关注长期以来显得不足,没有一部专门以何休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正如您所说,我的《何休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评论何休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全书分为八章,从汉末社会变与经学思潮深化的角度切入,阐述了何休的生平和辉煌的学术生涯,揭示了何休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对何休的“大一统”、“进夷狄”、“张三世”、“通三统”、“文致太平”、尚“偏战”、贵“井田”,以及“灾异观”等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伦理、民族、哲学观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使何休学说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获得了立体性的展现,大大深化了有关何休其人其学的认识。

谢:书稿出版后,我看到《中国哲学史》、《管子学刊》等发表了书评,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宋艳萍的书评《〈何休评传〉介评》(《管子学刊》2000年第1期)中指出,《何休评传》有如下几个特点:(1)结构合理,脉络分明;(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既吸收前人成果,又不乏自己的创新;(4)逻辑严密,析理有力;(5)态度严谨,评论公允;(6)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认为它的出版,“使《公羊》学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公羊》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学术界又增奇葩,对我们研究《公羊》学具有重要参考及指导价值。”由此可见,《何休评传》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在汉代思想史研究方面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成果之一。请具体谈谈其特色。

黄:《何休评传》的最显著特色,是将微观资料考辨与宏观学理机结合起来,将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深沉的历史底蕴融为一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玄钩要,拨开笼罩在何休学说表面的神学迷雾,展现其政治理性的光彩,即从哲学高度指导封建统治机器正常运转的苦苦心诣,从而说明了何休学说的文化意蕴所在,再现传主的文化生命。至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我也特别注重学术创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见解。如指出“贵偏战”为何休军事观念的价值取向,“进夷狄”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生生不息的理论依据,“灾异二类说”。具有合理进步的因素,《解诂》一书非历史编纂著作而为历史哲学著作,等等,均是言之有据的新看法,对对人们进一步探讨何休以及《公羊》学理论或许不无一定的启迪意义。

为重要的是,我在研究何休与《公羊》学的过程中,方法上有重大的改进,这就是我开始完全按照经学研究的既定规范,来认识与理解何休的思想,而不再是依据现代哲学的模式来进行观照和评估,这这正是《何休评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天人合一:董仲舒舒与两汉儒学思潮》,较有价值的原因所在。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更改,宗旨是要实现陈寅恪先生关于对古代思想要抱“同情之理解”的主张,反映在具体经学大师的研究上,也即要用合乎经学自身结构的逻辑语言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实事求是寻求可信的结论,而不宜用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话语系统去加以图解。换言之,是根据“内在理路”而不是“外在模式”去从事对古代思想家的研究。当年研究董仲舒学说时的最大遗憾,是对董氏作为经学家的特定身份注意不够,而《何休评传》弥补了这一缺憾,因此书稿的学术品位与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谢:您从1984年第一篇文章发表以来,至今或许可以形容为著作等身,您对自己的论著大致可以归纳为哪几种类型?

黄:从1984年到今天,我撰写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在海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数量虽然比较繁富,但是归结起来,这些成都是按照两个方向逐次展开和形成的,也就是说20余年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两个重点来进行的。这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探讨,包括历代军事思想、古代战争与战略、历代军事制度以及古典兵书的整理与解读等等。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春秋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甚出版)、《战国军事史》(合著,第二作者,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孙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华统一大略》(合著,第一作者,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出版)、《插图本中国军事史》(合著,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出版)、《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孙子兵法解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先秦喋血》(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二是有关先秦汉思想寻文化史的研究,重点是两汉时期儒学与经学的论述;代表性的成果包括:《董仲舒与新儒学》(台湾文津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何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道德经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谢:我比较注意学术动态,据悉这些论著面世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多篇论文为《新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哲学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文摘报》转载或摘登;著作《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获得“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春秋军事史》、《战国军事史》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论董仲舒儒学的主导性质与基本特征》获得“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华文明史》、《孙子兵法画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白话孙子兵法》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孙子评传》、《孙子校释》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孙武兵法82篇考伪》获得军事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而且还听说,由于业务实绩比较突出,您还还被遴选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军事科学院共计两人),并于1997年您被军事科学院评为研究员、次年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在当时的军事科学院内都是最年轻的。从中可以反映出您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贡献已为单位领导和社会所首肯。

黄:感谢您这么了解和关心我。不瞒您说,在上述两个研究方向上我都有自己的努力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所谓的“野心”:梦想成为一名在军事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同时成为一名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我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对于我来说,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现在只是迈出小小的第一步。但是作为一名学者,没有崇高的理想就势必失去耕耘的动力,为了鞭策自己在学术之路上不敢稍有懈怠,避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心态出现,就应该树立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古人讲“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是有道理的。另外,我也不断衡估自己的势和欠缺,觉得主观上的自己的学术经历、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心态气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客观上的军事史研究的现状、研究实力、前途展望等等,都适合我将军事史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把思想史研究作为助攻方向。《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一个学者能研究什么,不适宜于去碰什么,以什么为突破口,以什么为自身学术生长点,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免得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孙子的教诲,一直提醒我如何正确审视自己的学术工作,做到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谢:2003年年初,我采访了南京政治学院张云教授,他主要从事近现代军事史研究,而您的重点是古代军事史研究,可谓各有千秋。刚刚说在军事史研究领域有崇高的理想,能否具体谈谈您的努力?

黄:其实,在进入军事科学院工作之前,我对于军事史的了解几乎是一个空白。有一个细节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这就是军科战略部领导对我进行“面试考察”时,谢国良将军随口问起我是否知道《武经七书》是哪七部书?我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勉勉强强列举出六部,还是漏掉了《李卫公间对》。这对一位已接受了十年正规高校教育的我来的确是件让人面红耳赤的事情。“知耻近乎勇”,一个人不必害怕“露怯”,在于有没有勇气正视不足,迎头赶上。我所欣幸的是,在随后的十四年时间里,自己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利用军事科学院的有利学术环境,在李际均、吴如嵩、于汝波等老一辈军事史专家的具体点拨下,发挥个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到历代军事史的研究,终于小有所成。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史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灵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上面,军事史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出书、发表论文特别是高质量的论文,都比较稀罕,备受冷落,大学里基本都不开设军事史的课程,让军事史的研究者大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感受。即使在有限的军事史研究方面,一般还主要局限于兵制方面,出过一些比较优秀的著作,如蓝永蔚的《春秋时期的步兵》、谷霁光的《府兵制考释》、雷海宗的《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王曾瑜的《两宋兵制探》、陈恩林的《先秦军事制度研究》等等。可是,对于战争、军事技技术、战方式、兵要地理、兵学理论的研究却很不够,可见在军事史研究内,各个方面也是很不平衡的。许多战争的评论,往往只是讲到进步或后这一类性屋质层面的东西,却很少具体分析它的战法,既无战略的总结,亦无战术的解析。这跟外国的研究很不一样,他们战术方面的内容非常的具体,像在记述汉尼拔著名的坎尼之战时,它详细记载了怎样排兵布阵:骑兵放在哪里,步后放在哪里,何为主攻,谁作牵制,何时出击,等等,都有详细记载。我们的记述,则侧重于战争酝酿阶段的纵横捭阖,逐谋斗智,而真正描述战争过程的往往就简单的几个字——“大破之”、 “大败之”。我们既不知道他是怎么胜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败的,没有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在里面。这是史书记载中存在的问题,是属于先天性的,更严重的缺陷是我们的军事史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平面、直观的层次,人云亦云,“百犬吠声”,缺乏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研究。军事史研究低迷不振的现实,直接带来的斥后果至少有两点:一是西方学者菲薄蔑视我们国家悠久伟大的军事文化传统;二是一般读者对军事历史的“戏说”合理化之认同。

我从事军事史的研究,一方面固然是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更多的发现人们有关军事史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尚属于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可以成为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所谓“秦失其鹿,而下共逐之”。我完全可以凭借军科院这个“平台”,比较迅速地进入军事史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以军事史为自己治学的主攻方向,其优势就比较容易得以体现了。因为我一方面受过大学十年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于史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均有一的掌握;现在又在地方高校执教,接触史学研究的前沿,了解史学研究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又曾从戎十余年,担任过师级领导干部,具有较丰富的军事理论素养和军事实践经验,能够较准确运用军事学特定概念观照和梳理军事历史文化现象。总而言之,我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为自己从事军事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果说,近年来我在军事史探索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归功于这个背景。

谢:那么您是如何把握研究的切入点,或者说如何具体入手的?

黄:在研究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了四个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

第一,从文献释读、资料积累人手,奠定研究的雄厚基础,努力造就一种注重实证,学贵笃实的健康治学风格。这方面我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译注诠释古代著名兵书,整理先秦诸子以及汉唐文集、类书、政中书中有关军事文献资料,对一些具体的军事学术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为此我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单篇论文,出版了几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兵书译注读本。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单篇论文,出版了几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兵书译注读本。主要有:《白话孙子兵法》(岳麓书社)、《白话吴子司马法》(岳麓书社)、《白话唐太宗李卫公间对》(岳麓书社)、《孙子兵法集注》(岳麓书社)、《黄石公三略导读》(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华统一大略》(解放军出版社)、《武经七书全译》(国防大学出版社)、《孙子兵法解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文韬武略》(齐鲁书社),等等。这些著述不是坊间常见的泛泛兵法注释、翻译之作,而集中体现了我有关兵学基本文献考镜源流、索隐发微的学术功底,诸凡字词本义、名物典章、概念范畴,均予以了正确的解释,同时对兵书的成书年代、版本著录、承传源流、思想主旨、篇题大义、历史影响,均有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注重以具体战例印证相关的兵学原则。应该说,这些努力是有成效的,也受到了学术界肯定。如容谦先生对我参与撰写的《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广泛搜集资料,吸取历代校释成就,运重用现代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校勘,多所创见,是一部精校精注、集粹于一的力著。”(见《集粹于一厂的<孙子校释》》,《军事历史》1990年第6期)《白话孙子兵法》与《孙子校释》各印了40余万册,并在台湾等地出版发行;其他像《孙子兵法集注》、《武经七书全译》等书也多多次重印,被解放军外语学隊院等高校列为军事文献学、军事情报学的教材。这些大基础性工作对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我对中国军事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从事深层次的军事史研究作了资料、文献方面充分的准备,我把它界定为“点”的深化。

第二,从宏观的视野、整体的角度切入,认真梳理先秦两汉至隋唐的军事历史发展基本线索,揭示这一时期军事嬗变的内在动因、文化渊源、主要形态、显著特点以及时代精神、历史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自己有关该时期军事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判断。这方面我所做的工作实绩,主要反映在我独立完成的《春秋军事史》和参与撰写的《战国军事史》、《插图本中国军事史》之中,同时还包括《先秦喋血》(华夏出版社)、《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将帅》(解放军出版社)。这部分工作,我个人把它定位为我在军事史研究方面“史”的贯通,也就是“线”的勾画。在这方面,《春秋军事史》可以说是标志性的成果。《春秋军事史》是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多卷本《中国军事通史》中的第二卷,全书40万言,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势、军事制度、国防设施、战争战役、作战方式、军事思想、兵要地理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谢:据说有关专家,如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出版评审意见书中都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叙述春秋军事历史的专著,是一部功力扎实、见解独到的军事史研究力作,“填补了春秋史,乃至整个先秦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空白。”请问您在学术上是如何把握的?

黄:在撰写过程中,我牢牢把握了三个基本原则,即其一,根据春秋历史动态性的特点,考察、总结春秋军事发展的背景、内涵以及规律;其二,根据春秋历史过渡性的特点,透视、分析春秋军事发展上前后不同阶段的基本面貌和主导特点;其三,根据春秋历史多样性的特点,揭示、阐述春秋军事发展过程中的国别差异与地域特点。由于有这些原则作明的指导,加上用力较勤,《春秋军事史》在学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春秋兵制问题的考证、春秋作战方式与阵法源流的阐说、春秋列国兵要地理与战略格局的演变的论述、春秋重大战役双方作战指导得失的评价、春秋兵学理论成就的衡估,等等,都自出机杼,道前人所未道,为春秋军事史研究的深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军事科学出版社前社长、《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副主任熊德骐编审指出,在《通史》十七卷中,第二卷《春秋军事史》是很成功的一卷。这一评价我虽愧不敢当,惟以鞭策之义视之,但作为我本人军事史研究著述的代表作之一,我自己也是满意的。我十分欣幸的是,自己的《春秋军事史》、《战国军事史》能为这项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中国军事通史》的组成部分,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弘扬中华优秀军事文化尽了微薄之力。第三,在把握古代军事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对先秦两汉军事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力争在军事学术层面上,对军事史研究的某些关节点予以突破或开拓。我把这理解为是“理”的,也可以说是“面”的提高。这就我本人而言,是军事史研究领域中最艰难的跋涉,但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努力。这方面的工作结晶,自然是2002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刀剑书写出永恒:中国传统军车事文散论》一书,以及其他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刊的多篇学术论文。

谢:《刀剑书写的永恒》我是在访谈您之前拜读的,从《自序》得知,这是您对自己在军事科学院14年研究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大体反映了您本人“迄今为止对传统军事文化所达到的基本认识”。那能否具体谈谈您的总结理路?

黄:该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更具体地说,即一个总论和四个分论。其中总论部分就传统军事文化的核心内容展开阐释,诸凡统一战略的运用、传统国家安全观念的构建、古代军队改革的得失、古代军事预测的递嬗、先秦兵要地理的沿革、武圣人名号的嬗变等军事文化现象,均予以全景式的勾画,在纵向的方面,为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坐标。在四个分论部分,则从纵深的视角切入,透析了古典兵学的演进轨迹、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并以《孙子兵法》、《司马马法》、《吴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著名兵书为对象,总结了兵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文化特征、历史影响,使中国古典兵学的绚丽风姿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对诸子百家军事思想的解读,力求从更广阔的范围内完整地体现传统军事文化的全貌。这样又从横向的层面,为中国军事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厚重的参数。

至于具体的学术探讨,务去陈言,索隐发微更是该书的努力方向,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这既体现于宏观命题的开阖论说,也反映微观细节的精审考辨。就前者言,我将先秦兵学的演进历程概括总组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即以甲骨卜辞、《周易》为代表的前理性时期,以古代王者司马法为载体的“军礼”时期,以《孙子兵法》诞生为标志的“兵法”时期,以《六韬》面世为象征的综合融会时期,就是多年苦心经营所得的独到之见,并为学术界所认同。至于将秦汉兵学发展的文化特征归纳为兵学主题的转换与兵儒合流的发轫,也属于不囿成说的看法。另外将先秦诸子军事思想的异同概括为崇尚人本精神与执著功利原则、构筑理想境界与讲求操作功能、突出对立特征和凸显融会趋势这三点,同样自成一说,足资启迪。就后者言,我论证了《孙子兵法》与古司马兵法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揭示《孙子》诸多军事原则源本于古司马兵法的基本教条;指出孙子“伐交”的本义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实力,震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它是三代与春秋时期通行的“观兵”威敌之法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是孙子想定战争程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通常所称的以外交斗争制服对手;文献所记载的战国各国兵员数额当为可供征发兵员数,而非各国实有兵员的数额,等等,都是我经过翔实考证后得得出的结论,澄清了长期以来层叠累积而形成的学术误解,于深化军事史研究或许不无裨益。

谢:刚才插问也许打断了您正在依次介绍的“四个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前面谈了三个,请按您的思路继续谈下去。

黄:第四,立足于现代人的立场、观点,按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致力于实现军事历史研究对象客体和研究者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圆融,在揭示军事嬗变的内在规律,着重借鉴和汲取其中具有超越时空质的价值内涵,为当今社会生活提供智慧的启迪,理性的昭示。至于在表述方式上,则注重叙事的平民化、文本的生动化,尽量放下学术著作貌似高深的“贵族”身段,坚决排斥伪崇高、伪高雅,努力消弭研究者与一般受众之间的畛域,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高深精确的学术内涵,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从而感化挹注,激发尽可能多的人对军事历史生发兴趣。一句话,我追求的是“芙蓉出清水,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

谢:我交往的人比较广泛,据接触过您著述的人反映,他们认为您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成功的,一般都欣赏您著作生动通畅的叙事模式,肯定您雍容典雅的同时不失朴素平实的文笔,并推重您反映在论著中的强现代意识与人文关怀。应该说,这是您努力的结果。

黄:我把自己的这些努力,确认为是研究功能的转化与思维的延伸,即“网”的辐射。军事史研究与历史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一样,首先是求“真”的追求,即讲求科学理性,努力再现真实可信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是致“用”的希冀,所以借古鉴今、提供启迪永远是军事研究者的使命之一,当然与纯学理的研究相比,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有时甚至不乏“立竿见影”特点的研究理念及方法,只能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否则就会酿成古今比附的风气。然而,这种主次关系的定位,并排斥“致用”做法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情况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也做了一些“短、平、快”性质的对策性研究,为有关主管部门先后撰写了《中国历史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势力上升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古代军队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等一系列咨询研究报告,及时满足了高层决策部门的咨询需要。这类成果,就自身学术内涵而言,也许并没有值得特别注之处,然而若是从借鉴和汲取古典兵学中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精粹,为现代国防建设提供启迪和智慧的角度考虑,则不失为不可或缺、积极便捷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对于阻遏社会上有意无意使军事史研究沦为边缘化的倾向同样具有意义。

应该看到,军事史研究遭到冷落,除了整个社会日益被功利心态与氛围所包围和充斥这个因素外,也与军事史著述表述上形式机械、观念陈旧、故作高深、顾影自怜直接相关;我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除了少数严谨刻板的考据性文章外,一般的论著都能够朝着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方向努力。我坚持认为军事史研究走向成功的标志之一,是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之高明运用,这大致表现为厚实的史学功底、饱满的军事素养、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优美的文学语言这四者的有机统一、融合一体。即在科学严谨、准确全面的基础上,故到生动美妙,富有诗情画意。如此,方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融认知于审美,克服通行的军事史论著中千人一面、枯燥沉闷的弊端,使军事著述升华为一种美文,拥有不朽的生命力,从而赢得读者,发趁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启迪价值。为此,我除了在《孙子评传》、《先秦喋血》、《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等著作中认真实践上述观念,还撰著和出版了随笔集《寻找本色》(泰山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科技日报》、《大众日报》、《民主与科学》、《博览群书》等报刊上发表了数量较多的史学随笔,,受到了大读者的欢迎,同时对我来说,这项工作本身也是自我心灵愉悦、精神慰藉的一种美好体验。

谢:您现在转业高校,那么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打算如何,能否作些透露?

黄: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后,我仍将沿着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与中国军事史探讨两个方向投入自己的学术奉献,其中尤以军事倚托自己学术生命的支柱。在近三五年之中,我基本的研究计划大致三项:

第一,主持列人国家21 1重点学术工程的一个子项目“汉唐政治文化研究”课题。该子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汉唐文化研究室承担,在五年之内完成一系列有关汉唐政治文化的专著,作为标志性成果,将以学术带头人身份与研究室领导共同负责课题的策划与撰写,并具体承担其中《汉唐统一战略研究》一书的撰稿任务。我们的期待是,通这个国家课题的研究,在汉唐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汉唐史学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军事学术史》的撰著。《中军事学术史》课题由军事科学院前副院长糜振玉中将主持,2003年启动,2005年年底结项,全书规模预计120万余字,起自先秦,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对数千年来中国军事学术的演变轨迹、内在规律、基本特征、地位影响作出全面准确的总结。长期以来我们国家虽然出版过不少军事史著作,但是从军事学术视野的切入,按军事学术特定范畴,梳理总结军事发展线索与规律的专著仍暂付阙如。这一课题的设置与完成,将填补军事历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空白,对于深化整个军事学与历史学的研究都势必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欣然接受糜振玉将军的邀请,参与这项课题,共襄盛举。作为项目主要作者之一,我负责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学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争取使自己有关中国军事史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飞跃。

第三,作为教育部省属高校文科重点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究中心的专职研究员,我将参与基地的科研活动。根据我自己的特长,对先秦兵学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成就作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齐鲁兵学是先秦兵学中的主要流派,《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重要兵书都诞生在齐鲁大地,《尉缭子》、《吴子》等兵书也与齐鲁文有一定的渊源,可以这么说,齐鲁兵学是先秦军事史发展成熟的最主要标志,对它进行深入的总结,既能深化地域文化的探讨,也能推动军历史的研究,为日后写出一部真正富有价值的先秦军事思想发展史创件,实在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我过去在这一研究领域已有所积累,仅在《学术月刊》上就发表过《齐文化与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管子〉的军事思想体系》等论文,虽说是初步的工作,但却为整个项目开展提了必要的基础。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自己良好的愿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