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党团工作
旧的文明,新的视角——记国学院第七届学术活动季总结大会
来自: 时间:2013-01-03浏览:
2012年12月30日下午1时30分,国学院第七届学术活动季总结大会在国学馆226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院领导有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院党委书记徐飞、副院长袁济喜、孟宪实、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梁敬芝,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飞主持。 国学院举办学术活动月已有六届,而本次学术活动季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除把时间延长到一整个季度,还为研究生设置了学术论坛,并在本科生中增添了集体奖,可谓是一个新的尝试。 在徐飞书记简短的开场致辞后,首先由孟宪实副院长对学术活动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设立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为了更好地体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与研究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要求,提高同学们的学术兴趣,增强学术训练,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此次本科生学术活动的评比分两项,先后在班级和网络进行,再由老师们组成不同学科评议组,对入选的论文进行答辩与评比。他还提出,为了避免研究生时间上的冲突,今后会考虑把研究生学术活动季的时间改到第二学期。 随后,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主要负责人林光华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介绍和点评。她指出:“这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以研一的同学为主体的,大约有30人参加,参评的共有17篇论文,对于一些专门方向的论文,还邀请了北大的博士后来评判。”在论文方面,她总结道:“这次的主题是多元思潮下的国学,史诗互证的方法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扩大到子学和佛教的翻译上。”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三点不足:第一,由于主题不够集中,在方法论的讨论上很多人没能参与进来。第二,限于论文提交者专业不同的缘故,导致了对文章每一问题的论证对不够充分。第三,论文写作时间较短,对于资料和观点的把控尚不够严密,使得文章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 接下来,由国文教研室吴洋老师进行本科学术活动文学组及文学创作类参赛作品的点评。他认为,学术活动季时间的拉长使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和用心程度都有所提高,文学组评委收到的八篇论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很长,题材广泛,涉及到楚辞、李贺、朱淑真等多个方面。然后,他对于参加答辩的四篇论文一一进行了简要点评:“总的来说,文学组的论文角度清晰,内容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体现在缺乏更广阔的视野、赏析性与感悟性的语言比较多、根据结论来截取材料主观性偏强、引文的规范性不够四个方面。”而对于文学创作组的四份投稿,他特别对宋振锟提出了表扬,并对所有同学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运用学到的古代诗词写作的知识来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拘泥于格律堆砌辞藻。成为诗人而不是诗匠。” 随后,国史教研室张耐冬老师对本科学术活动史学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除了逐一点评三位获奖同学的作品,他指出史学组最大的优点是比较重视原始资料的使用,能够在文献中提炼问题。然而,不足的方面则是大家所提交的文章基本和自己导师的治学范围和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差距,这反映了大多数同学没有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他谈到:第一,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过多地依赖于网络资源,对于真正有影响的重要成果比较忽视。第二,在论证的时候经常出现主题偏移的情况。 紧接着,经学与子学教研室陈壁生老师点评了本科学术活动经学和子学组的参赛作品。他指出,本次经学和子学组评委收到的六篇作品共同的优点是在进行经部和子部文献的研究中比较注重对文献的细读,都能够立足于历代注疏作出自己的分析。这是值得鼓励的。缺点则在于作者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过多地罗列材料导致论文看起来像材料综述,后面的分析很少。他提出,希望大家在阅读和上课的时候对这方面的能力加强培养。最后,他建议:“有些论文对问题没有真正入门,对学术系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和导师缺乏交流有关系。提交论文之前最好与导师有一定的沟通,避免不遵循学术理路的论文出现。另外,放宽班级上交的论文数量也很有必要。” 最后,由国学基础教研室陈伟文老师进行小学(语言学)组点评工作。本次该组虽只收到一篇参赛作品,但文章对《经典释文》内一处问题却做到了较为详尽的阐发。论文主要在讨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的“系”字,通过对21处“系”的注音,归纳音义的关系。陈伟文老师讲道:“这篇论文从小处入手,切实地发现了前人的错误。很踏实地从文献入手,进行归纳研究。它不仅使用到我们常见的传世古籍,还通过敦煌遗书相互对校,来纠正传世文献的错误,呈现出作者很强的自学能力。当然,文章在表述细节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可以尽量精简与主旨关系不大的地方。” 各组点评结束后,由袁济喜副院长宣读获奖名单(已附后)。值得一提是,今年学院为硕博生增设了“国学院学术贡献奖”,以表彰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综合能力突出,积极参与学院工作的同学。共有4位研究生获此嘉奖。 随后,国学院2011级硕士生王楚和2011级本科生向筱路就参与本次学术活动季的感悟与收获进行了发言。王楚谈到,参加研究生青年哲学论坛使她获益良多,参与者的广泛性使她得以了解其他著名院校的治学方法,“感谢国学院为我们前行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向筱路则指出,学术活动不是相互攀比和争夺的工具,而学会读书是一切学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术研究中,解读文本是当务之要,这就体现了通小学的重要性。他还认为,学习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十分的刻苦。在这个主张求新求变、振兴国学的时代里,他看到了国学发展的步履维艰,并呼吁同学们在学术活动季的平台上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 会议最后由黄朴民执行院长对本次学术活动季做总结发言。发言中,他重点讲了三个内容:一是祝贺,祝贺所有参与的同学,祝贺学术活动季的圆满成功;二是感谢,感谢同学们的参与、教师和行政人员精心的组织和认真的评比,感谢同学们在评奖环节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三是希望,希望学术活动季能突破“七年之痒”的瓶颈,希望在学院突破瓶颈增加投入的同时,学生更加重视和投入,找到正确的治学方法,真正起到激发同学们专注于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能力的应有作用。 同时他希望学术活动季中论文质量能进一步提升。在获奖论文中,要体现国学元素,即文史哲的融会贯通,提升哲学思辨、历史意识和文学的表述能力。他对文学创作奖参与和获奖情况不能尽如人意表示遗憾,并从创作与研究之间的互为促进关系之角度对同学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另外,他还指出,举办学生学术活动季的目的一则在于推动提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与研究水平,另外还应该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评奖的目的是激励,提倡的是参与意识、进取意识,而不是竞争。哪怕是暂时遭遇挫折,也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修炼、是进一步提升治学能力的一个途径。 发言结束之际,他诙谐地说:“玛雅人的预言破了产,我们的生活又走向了新的起端,我们的学术事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新的纪元,国学会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国子的学术热情不会泯灭,国学文化会在学术活动季的不断举办中传承、发扬。旧文明、新视角的交融,正是新国学、大国学的魅力所在。 附录: 本科学术活动获奖名单 文学组 创作类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宋振锟 论文类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马戎千、张可馨 三等奖:鲁鸣柳、彭韦加 史学组 一等奖:马子木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武文、蒲宣伊 经学与子学组 一等奖:何亦凡 二等奖:肖徽徽、常达 三等奖:李文艳、黄原一 小学组 一等奖:向筱路 参与奖 论文组 曲晓霜 戚裴诺 王佳翼 刘琪 李元骏 郑淑梅 孙培然 隋滨竹 袁博 陈丽芳 刘诗英 李雨童 吴坦宜 董思捷 李文璐 严诗喆 创作组 卞文婷 唐丹晶 刘诗英 集体奖 集体组织一等奖 2011级本科班 集体组织二等奖 2010级本科班 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与者 报告人:【博士生】白立超、顾家宁、刘玉叶;【硕士生】王楚、谢皓玥、鲁雯雪、杨抒婕、乔昱(yu)、赵依、刘瑜、刘子琪、王莹。 其他参与者:【评论人】乔莲、杜旭初、肖徽徽(本科);【会务】赵依、董晓彤、李文璐(本科)、姜山(文学院) 文/ 李恬然 照片/原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