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子畅谈读书班感悟
来自: 时间:2012-05-11浏览:
为营造浓郁学术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学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读书班,受到学生一致欢迎与好评。2011级硕士生赵雯参加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组织开办的读书班后,有感而发写下《陶然读书记》,原文登载于此,以飨大家! 陶然读书记 国学院2011级硕士生 赵雯 5月5日,夏至 (一)陶然景致:世俗的诗情画意 “更待菊黄佳酿时,共君一醉一陶然”,前年秋天的课堂上袁济喜老师讲起陶渊明的饮酒诗时便提到陶然亭公园的景致,奈何当时正值期末,大家忙的焦头烂额之际也只能自己遐想一番。今年正巧袁老师每周带领大家一起读书,便一举把本周读书会的地点敲定在南城的陶然亭公园。临近中午,我和叶楠便兴冲冲的从学校坐地铁出发,一路上围绕这次较往常稍有不同的读书会聊起,兴起之处又把嵇康的诗寻出来讨论了几首,居然不小心坐过了站。虽是炎日当空,但当我俩踏上绿树掩隐、商铺林立的陶然亭路时,终是为南城午时的惬意闲适所感染。一路东看西顾,正想为街边的民间小饰品流连,却被叶楠匆匆拉到枣糕铺前驻足……等我俩一路来到陶然亭公园北门时,离大家约定的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正待喘口气,猛然发现袁老师已在售票窗口那儿等我们了。老师也是赶地铁过来的,还带着沉甸甸一兜大瓶小瓶的冰糖雪梨汁,见面便问我们来的是否顺利。未待我们接过那个沉甸甸的袋子,又拿出两厚本王弼集和老子集,便是今日读书会的内容了。不一会众人聚齐,大家虽平时一起上课,但课下皆各有各的忙,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又是一番谈天说地,正相互询问近来状况,老师已在前方招呼我们进公园了。 园内自是一派春末夏初的欣然景象:碧空如洗、林木葱茏、楼阁参差、亭台掩隐……不似商业景区的嘈杂喧闹,也无皇家园林的森然气派,而是随性借倚自然之景的诗情画意:曲径回转、依山伴水,悄然婉约间自把那千般惬意述说的旖旎万分,脉脉风情便在这万里晴空下演绎的淋漓尽致。一路穿花拂柳,拾阶而上;清风拂面,沿途草木似在低声呢喃,让人不觉间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午后的静谧时光。正细细赏玩,发现老师颇有先见之明的掏出相机,我们一众学生便甚是兴奋的要求留影纪念,或是远远近近的湖光山色,或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拱桥,或是路旁的石碑题记……大家在镜头前笑的阳光灿烂,袁老师颇有耐心的给我们一个一个拍照,间或指点下周围的风景人物构图:平日课堂上传道授业、严谨认真的老师此时换了形状,映衬着午后耀眼的阳光,又是一幅和乐融融的师生同乐图。 我们的目的是公园内的慈悲庵,一路沿湖边缓缓前行,看游船荡漾;槐荫小道旁或遇花仙祠,或逢清音阁,俱是美不胜收。偶然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的模糊图案,驻足研究半晌不得要领,佳思从旁一语道破,“这不是台湾人最喜欢供奉的魁星嘛,主宰的可是文章的兴盛运势,你看它右手托着大墨斗,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像不像“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 说着还一本正经的摆出魁星手持朱笔、“脚踢龙门”的造型,我望望画面上面目狰狞、瞪着两个铜铃眼的魁星,再看看眼前文质彬彬的清秀书生,顿时乐了,模仿着和她一起摆出魁星造型,相互对照着乐做一团,正寻思找两树枝插头上做魁星的角,一回头发现袁老师正举相机朝我俩一起乐呢。 (二)慈悲庵里话陶然 慈悲庵里建于高台的陶然亭极是风雅,四面当空,绿树环绕,下又临湖光山色,或许因此地需加收门票的专门管理,游人稀少,可谓“积望清幽,无一点尘埃气”。亭内彩绘精美,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南边的墙壁上刻有谭嗣同的《城南思旧铭并叙》、齐白石的《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等,北边的墙壁上也刻有诗词并兰、竹等画。亭内四角置雕花石桌石凳,据说江藻建此亭后,就经常邀知己好友来此品茗聊天、吟诗作对,从此这座小亭就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一直享誉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城南思旧铭并叙》全文由谭手书刻于汉白玉石上,楷书浓墨,白地绿文,劲健朴拙,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莽苍苍的浩然之气。世人常乐道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就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成长间的敏感和辛酸。即使是不知世事的孩童,当读到“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也会感到不自觉的伤感。在寂静也甚为荒凉的陶然亭读书作文,想着故去的亲人,望着荒坟浩野,也许还有如鬼的夜哭伴着风扫枯草的声音传来……生也许是短暂的,但死亡却是永恒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谓英雄无非也就是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事情而成长起来的。 我极爱亭子东门西向柱子上康雍书写的“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对联,算是把陶然亭观景中人的胸襟气度都一概道来了;亭子两边的门柱上也悬有一副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此联本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又重写的,语中透露出昔日的荒凉,与今日所见相较,便觉纵是花好月圆,也需得有心之人赏玩;即使才气横溢之人,恐也需一个施展的平台。 亭子极大,两面回廊,亭外虽阳光笼罩,却凉爽异常。我们便在陶然亭中开始今日的读书会,伴着远处槐树叶子随风作响的沙沙声,在这里朗读古代经典别是一番趣味。袁老师细细讲解了王弼的《老子指略》,魏晋时人风流雅致,尤其迷恋山水之景。王弼以“无”阐释老子的“道”,虽倡导抛弃身外物欲,却并未完全否定“有”之现象,中国哲学终究并未走向宗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是把现象和本体有机的统一在起,有和无虽然是矛盾的,但在某些特定的点上又是统一的,这大概就是魏晋士人从山水美景鉴赏中发掘的智慧所在。哲理玄思与自然万物结合为文,清谈风气肇兴和玄言诗盛行。这是文学创作乃至社会思潮直接受玄学影响的表征。文人们自觉自愿的通过玄学思考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文章写作摆脱了儒家自古以来温柔敦厚、情兼雅怨的传统路数,在谈玄论道、观临山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这样一种文的自觉又根源于人的解放。在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身上,庄子式的洁身自好、超然独达表现的淋漓尽致,其间又不乏屈原式的哀怨悱恻,既表现出超脱物欲,向导高洁人格的理想追求,又不脱对生命自身的爱恋,因着天下丧乱、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世人多赞赏或向往魏晋六朝文士的放浪形骸、潇洒不羁,却不知他们纵酒狂欢下难以排遣的忧愤。 王弼建立了玄学贵无论的框架,调和儒道,把自秦汉哲学以来宇宙构成的方法论作了新的阐释和革新,鲜明的体现了魏晋思潮的时代特色。天地之心、文章之道,自然之美、人文之源。山水之姿纵是镜花水月,却让人宁肯深陷沉醉其间,长醉不醒:“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想,至真至情如魏晋之人,把探得人生存价值的奥秘和天地万物结合起来,对生命本身的爱恋外化为对自然的钟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之“情”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情感的终极指归在好生乐道,并非及时行乐的纵情声色,一切的物欲享乐在玄学家们看来只是表面的不稳定现象,时间流逝就自然消逝了,而只有天地间的道才是永恒的,才是值得追逐的。 大家都在低头仔细思考,除了老师低沉的讲解外,惟有笔尖齐齐划过纸面的刷刷声。时有一双燕子嬉闹追逐着穿楹而过,打破了这一派宁静,不禁仰头观寻,目光还未抓到燕子的羽翼又急切回到书本,唯恐错过了讲解,再抬头却蓦然发现老师嘴角的会心一笑…… 不觉间已是夕阳西下,大家依依不舍的收拾书本准备离开,转到亭子后面时,微风乍起,槐花漫天,笼罩一天一地的芬芳,斜阳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斜而下,连带周围的空气都泛起柔柔的涟漪,花瓣顺着指端飘落,时间仿佛都静止在这一刻了。 劝君惜取少年时,莫负韶光。 (三)城南老巷:消逝的历史画卷 陶然亭公园出来转过一条街,便是城南老巷潘家胡同与相邻的粉房子琉璃胡同。一路上袁老师都在说起北京这条将要被拆迁的老胡同。迈入胡同口,但见触目惊心的横幅标蓝。 我们留念的不是几座破败的老屋,而是一段长长的故事。 一场盛世光年落幕,岁月都守住了的寂寞,为何又伤得面目全非? 石板路上流连,拆走的难道只是房子?还有我们曾经的文化记忆。即将消失的本根,矗起的浮沫…… 斑驳的巷道迎来的繁华和浮丽,是用尽生命也敌不过的假象。 淡忘了的春花秋月,模糊了的多情人间。小院纵深,尘埃泻地,我曾希望你是为我守候的千古奇缘,可叹若是过客,却已倾尽一生一世的思念…… 转瞬千年,世代更替,此情何处安放? 过去的车水马龙、独门独户,年久失修,盛年不再。失去了的庇护,在时光的最后,为何,却成永别? 瓦砾之下,掩埋了多少陈年往事。 曾经的红颜,现在花甲,岁月蹉跎,究竟留下了什么?朱门拆,华屋塌,你曾言一醉解千愁,殊不知,谁又能醉卧了千年? 欲挥毫,提笔勾勒,貌合神离。 脑海中尚存你遗留的痕迹,却再难描出本来的神韵, 熟悉而又陌生的轮廓,在这个世界上悄悄隐退,徒留我千山万水的苦苦寻觅,你还是消失了,在天涯的哪一端? 绿树萋萋,它们也会就此不见吗?隐忍和退让,换来的也许只是盛宴上的谎言。 最后的小店,镌刻最后的生活气息。勾勒起的回忆,层层荡漾,余波未息。 世情如风,世情似烟,等待成了遗忘的海角天光。 今生缘尽,来生难续。梦中流连,辗转成歌,缠绵却成离别。 奏一曲《离歌》,声声哀怨,三千愁肠,无人知解。轻歌一曲,残阳如血。 红尘风雨路三千,世道艰险,谁能预料? 往事多少如烟,消散沧桑人世间。 暮然回首,无奈轻叹,老街泪落谁人晓,酸楚何处掩? 埋下一座城,关了所有灯,还能重新开始吗? 读书会唯一的遗憾是终没能实现夜宴城南老巷的设想,只好在老巷的边缘餐馆夜饮欢聚,老街是真的凋零了,明年夏天也许就真的不存在了。 把酒临风,举杯邀月,璧月当空,清辉四射,回程之时,见许多人在地铁口那里依依不舍地赏月,事后才知道,那天正是月亮与人类地球最亲近的一刻,以晚八点至十一点为最,正好被我们赶上了。东晋人咏叹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百年之后,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什么,我们能为子孙后代做什么,正是我们所需要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