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党团工作
我院2012级硕士班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来自: 时间:2013-12-19浏览:
在2012-2013学年先进班级体评选中,我院2012级硕士班经过学院推荐、学校评选交流会等环节的综合评定,从全校153个先进班级体中脱颖而出,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附:2012级硕士班情况介绍 最好的时光 ——记“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 2008年,他们曾相遇;2014年,他们将分离。 六年时光,他们学业精进,幼稚懵懂迈向步履铿锵; 六年时光,他们情深弥坚,素昧平生化作曲终不散; 六年时光,他们追求不灭,独立精神并举自由思想。 他们是刚刚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同学,这个由2008级本科班本硕连读学生组成的硕士生班集体,在这个寒冬为我们讲述他们六年一生的温暖故事。 “国学院,我们的家;蓝天下,芳菲年华” 如果说,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与人民大学其他的硕士班有何不同?那么最直接的答案便是他们有着从本科一路走来的六年深情。 从刚入学时互不相识的结缘,到六年后惺惺相惜的不舍,六年的时光倏忽而过,留下的是数不清的回忆与散不去的情谊。同学们共同经历军训的艰苦、129的激情、国庆的庄严、游学的快乐、茶话会的自由、读书班的严谨以及各式各样的聚会与旅行。每一个人都已独有的形象融刻在了对方的生命之中。就像采访时,一名同学所说得那样,“毕业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屋子里的人,如果可以,希望以后的生活可以和她们一起度过。” 晚唐诗人杜牧面对汴河感慨“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也许时光总是带着些许的无情,而人之有情恰是在这无情之中更显珍贵。在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129合唱比赛上,当时还是本科生的同学们共同演唱了一首原创歌曲《国学院,我们的家》,歌声悠扬,歌词动人,现在已经成为2012级硕士班的他们还是会常常唱起这首歌,同学们说,“国学院,我们的家;蓝天下,芳菲年华”是他们不曾改变的初心。 当然,在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里,还有一个陪伴他们六年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班主任吴洋老师。这位被同学们亲切地唤作“小洋哥”的北大才子,2008年一进入国学院,便担任了2008级本科班的班主任。 “帅”“酷”“文艺”是从同学们口中说出的最多的关于吴洋老师的描述,这位弹得一手好吉他,热爱摇滚的班主任,身上散发着不羁的自由。“常无事,嗜饮酒,熟读《离骚》”是“魏晋风度”的体现,而由于吴洋老师教授《楚辞》一课,且其性情豪爽,追求自由,便被学生们戏称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年龄差距小,也许是性格热情使然,吴洋老师与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同辈间的亲近感,他常与同学们一起聚餐,一起出游,事事以学生为先。刁冰洁同学说,“小洋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班主任,更像是一位关心我们,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朋友”。“洋哥在,我们就安心”,同学们如是说。 吴洋老师的洒脱和自由影响着班上的同学们,他常常告诉大家,要珍惜彼此,珍惜校园,不能丢了理想,不能失了追求。在2012年本科毕业典礼上,吴洋老师慨言,“毕业是一件忧伤的事情。对于08级的同学来说,我们的忧伤应该在两年之后上演,然而今天我们获得了一次彩排的机会,或许我们可以借此为未来减少一些遗憾、赢得一点时间……希望你们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拒绝庸俗、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希望你们能永远给自己留下回望现在的一点余裕。” 当真正面对即将到来的告别之时,这个看起来好像狂放不羁的大男孩儿面带忧伤,他说,“他们跟我一样都在这个未知的世界中逐渐成长,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作为他们的一员而不是班主任。我已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他们。” 风定落花深,六年一生情。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无论是同学情,还是师生情,情谊总深重,纵然此后千山万水、塞北江南,于彼此而言,这个存在了六年的班级永远都是一首写满了你、我的青春之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先贤之言犹在耳畔。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在近六年的时间里,于学业、学术方面均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在学业上,本科期间,作为国学院2008级本科班的同学们获得了包括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在内的学习类各项一等奖学金,全班同学每学年平均获得两项以上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在研究生第一年,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又囊括学院2个硕士国家奖学。在国际交流方面,近六年时间里,班级同学中有1名同学赴哈佛大学,1名同学赴牛津大学,1名同学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8名同学赴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正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1名同学赴香港岭南大学交换学习,开拓了学术视野。 在学术领域,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于硕士第一年便发表核心期刊3篇,非核心期刊11篇,5篇待刊,以集代刊3篇,3名同学分别参与韩非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荀子思想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名同学参与《论语》、《荀子》、《左传》、金文、魏晋南北朝史、文本分析与批评实践、《利维坦》等经典研读班。曾参与多个经典研读班的时婧同学表示,“读书班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夯实基础,找寻问题,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非常有益”。而在今年5月,由班级同学自行组织的国学院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人民大学的硕博士生的参与,此次论坛对高校不同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每一位青年学者学术视野的开拓和水准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学术锻炼的方式有很多,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读书,“知行合一”始终是他们秉承的信念。2010年暑假与2013年暑假,班级同学分别赴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和陕西进行了两次游学活动。“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浑壮阔,“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浮生之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幽静怅惘,“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的淡然之怀,“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澜”的幽怨感伤,以实实在在的形式融入了同学们的心灵。鲁雯雪同学说,“每次游学,都穿着自己设计的游学衫,看着自己制作的游学手册,来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听专业老师的讲解,比起课堂上的教育,这种形式显得更生动更有趣。” 在游学过程中,同学们会因为一座碑刻而停留多个小时,会跋山涉水去寻找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堆,同学们亲 自感受着自然山川与历史遗迹,“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历史的余音萦绕在他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他们而言,不再只是高呼的口号,它早已内化于每一名同学的内心。 无论是愿坐板凳十年冷的书本生涯,还是放尔千山万水身的实践探求,它们都铭刻着同学们六年里对于学术的执着与坚守。 “生命的密度远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 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有这样一名学生,她于硕士一年级下半学期独自一人联系支教团体,赴四川大凉山山区支教。这名学生叫刘晓荣,曾经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校期间,她多次跟同学提及自己的支教梦想,而这一次,她终于迈出步伐去圆梦。由于山区通讯闭塞,班里同学偶尔才能够与她取得联系,在零星的几张照片中有一张令我印象深刻。这张照片的镜头对准的是昏暗房间中一个手握铅笔的男孩儿,那双清澈的眼睛带着懵懂与渴求望向前方的黑板,虚化的背景中隐约可见刘晓荣同学刚刚走过去的背影。这样的一张照片,没有过多华丽的铺陈,它用无声的言语向我们诉说了刘晓荣做出此种选择的原因以及那背后的无私与奉献。 研二第一学期开学初,班里同学希望刘晓荣能够回来与他们同时完成学业,共同领取毕业证书,可刘晓荣同学告诉大家的是,“我想把这一批孩子教完”。鲁雯雪同学说,“我们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回来,但我们会坚定地支持她,因为她帮助我们完成了那个我们都曾希冀的没有任何功利的支教梦想。” 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他们中很多人每日读书至凌晨,甚至有同学用这几年的时间已经默默将庞大的十三部国学经典背诵并点读完毕。今年1月,日习书法的陆明波同学撰写的两副对联还被赠予香港浸会大学的“饶宗颐国学院”。同学们默默坚持着那份看似枯燥看似无用的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茶,因此种种,才让他们更记得远方。 “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生命的密度远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他们不需要多么光鲜,也不需要多么华丽,他们生命的疆域已然宽阔,因为他们已经在用踏实和沉稳地践行着国学教会他们的坚持和奉献。同学们说,他们希望用自己选择的方式,改变或影响一些人,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因为他们这样的人而变得有一些不同。 “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 这个冬日,对于国学院2012级硕士班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不同往日的季节,他们与其他面临毕业的同学一样,再一次走在了人生选择的路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迷茫与无助,甚至困惑与痛苦,然而不曾改变的是同学们珍藏下的六年真情以及默默留存、永不可失的信念与追求。 采访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表达着自己内心的那份眷恋,“大学的六年好比小学的六年,一样的时间跨度,一样属于自己的时候。而不同的是,小学的我们学着走路不摔倒,大学学着摔倒了不吭声,现在追忆小学生的美好,或如十年后偶尔某个场景勾起嘴角的回忆”,郑海鸥同学深情地说。刘大林同学则笑言,“能在大学阶段有一个团结和睦的班级,一个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班主任,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每天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保证,对将来的我来说,是一段不会忘却的美好回忆”。六年的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一生中再也不会重现的光影,更是时光罅隙之下,于回首的怅惘与神伤间捡拾起的那抹记忆芬芳。 在这群学生身上,有阳光与温情,积极与进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所具有的那份于纷繁世间独立而自由的追求,那份铅华洗净之后的质朴与纯真。未曾经历本科离别的他们,突然面对毕业二字之时也会慌乱而不知所措。但六年的国学烙印,已经生根,他们彼此是彼此的班伴儿,过去是那样,现在是那样,往后依旧是那样。他们相信,当他们各自奔天涯的时候,偶尔想起,曾有过这样一个让他们做过梦,实现过梦的地方,便会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北岛如是说。在此,就让我们为这群学生许下祝福,祝福他们,在每一个明天,都能孑然独立,坚持着自己的生活;祝福他们,在每一个清晨,都能看到蓝色的大海与白色的风帆;祝福他们,在每一个黄昏,都期待着自由与远方。 文/董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