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党团工作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党团工作
国学院成功举办“利玛窦的地图与音乐”音乐会
来自: 时间:2010-12-15浏览:
2010年12月14日,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各伯音乐学院的萨卡布施乐团(¡Sacabuche!)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以及国内外来宾奉献了一场以利玛窦的地图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 “利玛窦的地图与音乐”音乐会。这项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办,是国学院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院领导与安•沃特纳(Ann Waltner)教授 音乐会开始之前,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承办这项活动,主要是基于三个考虑。 首先取决于国学院的办学宗旨,国学院从建院伊始就不囿于传统的国学概念,而是始终秉承着“大国学”的观念,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关照现实,因而国际交流原本就是国学院在“大国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这次音乐会的主题很重要,是以明中后期的来华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为主题。一直以来,我们对传教士的评价存在偏颇之处,认为是西方以宗教为借口的侵略形式,现在则到了重新认识来华传教士地位的时候,实际上来华传教士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向西方介绍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以及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场音乐会以新发现的利玛窦所作的山海舆贡图为媒介来回顾历史,这种表演形式是中外交流的一种积极的实践,非常有意义。 第三,这次活动也是校际友好关系加深的契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高等研究院有着很密切而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相互之间签署了有关学术交流的协议,内容包括双方轮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等等。这次表演团队的带队人正是明尼苏达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安•沃特纳(Ann Waltner)教授,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的国学院当然要予以支持和帮助。而且,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形式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这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交流,应该说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全新尝试,值得充分肯定。 晚上18点,演出正式开始。乐团领队明尼苏达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安•沃特纳(Ann Waltner)教授首先对此次音乐会的主题与乐曲进行了简要介绍: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这场音乐会上,乐团以他的传世地图为背景,通过演绎利玛窦时期的意大利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配合历史背景的演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400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壮丽画卷。 伴着开场音乐缓缓响起,男主唱首先演绎了一首独唱曲——《老渔翁》。美妙的歌声与中国民歌的古典美和西方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先声夺人,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仿佛已身在几百年前。然后,随着这幅画卷的展开,我们也在音乐、图画和朗诵中,随着那美丽的故事,一起灵魂舞动,叩响心弦——160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北京制作了一副中文版世界地图,并印制了大约千份左右,在中国士大夫中流传甚广。六年后,万历皇帝也听说了这幅地图。之后利玛窦和其他会士特意制作了新的印版,将地图印制在上等丝绸上,呈献给万历皇帝。这些地图,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帮助这场音乐会重新完美地以多变旋律再现了400年前中西方传统文化碰撞与交汇。 整场音乐会融合了多种风格的曲子 ,西方的管弦乐和古代中国的丝弦相互交融;交代故事背景的朗诵,流利英语和古朴的中文相互碰撞。 “……1571年8月15日,圣安德鲁教堂,年仅19岁的利玛窦成为一名耶稣会士。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回忆其早年的时光: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少年时光历历在目。我总是回想起我在耶稣会早年的经历,它们深植我心……这伴随着我度过了在中国的岁月。自从我离开父母、投向主的怀抱,我谨记主的教导。若非如此,我会陷入更大的困境。”……美妙的歌声、悠扬的乐曲、以及一张张精美的地图,带领场下观众宛若穿越时空,贴近利玛窦生活的时代,近距离欣赏他的地图与音乐,领略他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先驱,开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之先的智慧与远见。 音乐会结束前的高潮是整个乐团共同演奏由华裔作曲家黄若谱写的《远山》。略带晦暗又激昂壮阔的情绪,怪诞又和谐的中西方乐器合奏,让全场观众如痴如醉。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为这场音乐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文/李侃、肖徽徽